在《時光台灣》系列的紀錄短片中,參與的14位導演可以自由運用國家電影中心典藏的大筆資料影片,穿插於新攝製作品。不過侯季然直指:「因為來源是官方的台影新聞片,所以一定要用更光明、更美好的方式描述生活。」他也點出,「感覺整個資料庫是過去對於『對的生活』的想像總匯集。在1950年代到80年代之間成千上萬則資料,就是『民國台灣』美學與『民國台灣』意識形態的結晶體。」
不過,引用資料影片經驗豐富的侯季然透露,找不到特定的東西時,用開放的觀點去看相關影片,也許有想不到的結果。像他3年前拍民歌紀錄片《四十年》時,本想找早期民歌運動歌手李雙澤的活動影片,遍尋不著,放寬搜尋範圍,卻找到華視新聞拍攝他葬禮的珍貴影像。
關於舊片保存,侯季然2004年執導紀錄片《台灣黑電影》時體會最深。該片探索台灣新電影之前、1979年到1983年間的台灣「社會寫實電影」風潮,侯季然與工作人員四處尋找這批電影,有一次在滿是拷貝的泥土地平房私人片庫,竟然找到《女王蜂》拷貝。
當時侯季然想請國家電影資料館(國影中心前身)購買拷貝,「但當年國家保存電影的經費每年只有36萬,如有國外人士捐拷貝,付運費都不夠,怎麼可能購買影像?」雖然去年度國家電影資產保存(含蒐集、保存、研究、推廣等)費用已有近4,700萬,但依然不足,得持續向外募款。
至於姜秀瓊拍攝李屏賓紀錄片《乘著光影旅行》時,則幸運的有不少寶貴的資料影像。當時姚宏易在侯孝賢執導、李屏賓掌鏡的電影《海上花》拍片現場拍下許多側拍紀錄,讓姜秀瓊事隔多年看到產生很大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