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交通部調查,儘管近年大眾交通工具日益便利,但機車仍是台灣人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每人每日騎行里程達13.3公里,台灣平均每平方公里的機車密度高達378輛,機車密度仍居亞洲之冠。而回溯台灣本土的機車品牌發展史,其實與日本機車產業鏈向南轉移息息相關。
【光陽殊死戰番外篇】良伴50、豪邁125…那些年我們騎過的機車 都跟這家公司有關
去年在台灣創下40%市占率、400億元營收的光陽工業,已連續18年蟬聯台灣燃油機車銷售冠軍。儘管因應政府政策,今年光陽逐漸將集團重心放在全新的Ionex車能網電動車,但從創業隔年推出的紀念車款HONDA C200,到良伴50、第一台水冷速克達名流150,以及產量破百萬的豪邁125機車,都是陪伴台灣人走過50多年的飆風記憶。
光陽機車創始人、現任光陽集團董事長柯勝峯的祖父柯光述,原是日據時期的小學校長,能說一口流利的日語,後來他轉為從商,在日人撤退回國時,與同宗柯新坤合作,頂下日本人經營醬油廠,之後輾轉在高雄成立「光隆行」,從中國引進黃豆、食品與中藥材等產品來台做進出口生意。
1952年,從事機車零件進口的黃繼俊,也是柯光述在台北國語學校的同學,因當時政府不允許單一公司進口所有機車零件,他便找上柯光述合作,2人各進口一半的機車零件來台,再交換組裝完整機車出售。
1953年,日本的生產基地向南轉移至台灣,加上政府政策鼓勵本土企業創業,本田也到台灣設廠,柯光述透過黃繼俊的介紹與本田簽約。1963年,柯光述和4位同宗好友成立光陽機車,其創始股東包括第一代的柯光述、柯新坤、柯文發家族等,光陽並在本田的支援下,建立機車生產線。黃繼俊則成立三陽機車,柯、黃2人鴨子滑水、各自努力。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