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頭主廚】義大利走透透 轎夫男的不違和洋食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陳宥豪會特地到義大利尋找食材,圖為他前往當地起士工廠參觀。
陳宥豪會特地到義大利尋找食材,圖為他前往當地起士工廠參觀。
陳宥豪陸續被台中二家義大利餐廳延攬擔任主廚,店家生意都相當不錯。然而面對一張張送進來的點菜單,雙手拚命地做,他腦海裡卻一直有個聲音:「我究竟在做什麼?」
日夜工作,讓陳宥豪深深陷入「所為何來」的迷惘中。
2012年,他辭去工作,用還清台中房貸後、身上僅剩的十幾萬元,帶著太太一同前往義大利旅行。「過去沒有去過義大利,聽有去過的客人說:『在當地吃過的不是這樣。』就會慌、就會亂改變味道,所以我一直很想實地去走走。」
從北義看到南義,陳宥豪僅有的積蓄沒了,心裡卻踏實多了。他發現其實義大利和台灣料理有許多相似之處,「因為義大利靠海,台灣野四面環海,尤其像我這樣從在漁村長大,個性喜歡自由,去義大利時會感到很親切。」旅途中,他常問義大利人,「義大利菜是什麼」,結果每個人都很固執地說著不同的味道,「後來我才知道,不管他們在外面怎麼吃,最喜歡的就是回去吃媽媽煮的菜。」
來自澎湖的小管做成墨魚麵,正是陳宥豪強調的「有甚麼做甚麼」的媽媽味。
這個領悟讓他變得完全自由,決心把自己設定成客人的媽媽,有固定菜單和私房料理。「爸爸捕了魩仔魚,我就請他寄上來,朋友在澎湖捕到蝦,我就做蝦料理,就像家中的媽媽,隨自然和節令做菜。」
陳宥豪到新竹開店後,許多客人無法把總是穿著T恤、短褲、刺青的他與設計感十足的波諾連結,「因為我這人平常娛樂就是陣頭,放假都在玩陣頭、扛轎子,因為我很喜歡廟會陣頭當中包含的許多中式元素,刀工、刺繡、北管、南管。」他像布袋戲人物那樣呵呵呵地笑,絲毫不介意外人難以將他與餐廳經營者、主廚連結。
義大利米做成的燉飯,口感粒粒分明,較台灣米燉飯更具嚼勁。
「若要我定義義大利料理的味道,我會說我在做的就是『陳宥豪』的味道。」現在有許多人從台北、從台中特地來吃他作的義大利料理,「我覺得自己就是客人們的媽媽,他們想吃的就是我這個『媽媽』的味道。」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