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9 17:35 臺北時間

【傅月庵書評】柔軟的堅硬──麥可‧路易士的非虛構寫作與《橡皮擦計畫》

mm-logo
生活
【傅月庵書評】柔軟的堅硬──麥可‧路易士的非虛構寫作與《橡皮擦計畫》
有些評論家指出,麥可的筆好是好,卻「野」了一些,從歷史觀點來看,不甚踏實。這話自然是針對他的剪裁能力而來。但似乎誰也無法否認,他能走入成千上百人都挖過的礦區,一眼找出別人所視而不見的寶石。

傅月庵書評〈柔軟的堅硬──麥可•路易士的非虛構寫作與《橡皮擦計畫》〉全文朗讀(聲音:張幼玫)

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土生土長在美國南方,路易斯安那州的紐奧良。父親是律師,母親是社區工作者,這樣的家庭背景對他日後生涯選擇或多或少起了影響。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史專業念完了,方才發現別人所說「藝術史是來自康乃狄克州的千金小姐念的」這句話一點沒錯。求職謀生無門,動心起念想搭上華爾街列車,「雷曼兄弟」卻賞了他一碗閉門羹。「我想在投資銀行工作,雷曼兄弟是最好的投資銀行,我想賺大錢。」他實話實說。日後才知犯了最大禁忌,跟這群「門口的野蠻人」(barbarian at gate),你可以談工作的挑戰、成交的刺激感,與優秀人才共事的喜悅。但絕對不能談錢。
儘管一開始沒搭上車,南方小子後來還是憑藉機緣,先到倫敦政經學院唸了碩士,然後如願進入1980年代華爾街大紅大紫的「所羅門投資公司」,當上債券交易員。「所羅門」抵押債券部門的短線暴利、赤裸粗俗的企業文化,讓麥可大開眼界,也賺了不少,無論名場閱歷或荷包。然而,「對我來說,賺錢的意義消失了。」他說:「我可以輕鬆操作幾億元的資金,卻還是不懂得如何善用幾千美元的開支……我學到人會因為組織而腐化,但我還是願意加入組織,甚至某種程度上也願意跟著他們稍稍腐化。」
《橡皮擦計畫:兩位天才心理學家,一段改變世界的情誼》,麥可‧路易士著,吳凱琳譯,早安財經
最後,或許是小時候律師父親所灌輸的對錯觀念,「真正富有的人看起來一定是乾乾淨淨」這句話的影響,麥可「放棄最容易晉升百萬富翁的機會」「猶如自尋死路」地遞出辭呈,原因是「為了冒險」,27歲的他還有個寫作夢等待實現。
儘管是非虛構寫作,卻硬是比同類作品多了幾分文學性
麥可的第一本書《老千騙局》(Liar's Poker,財訊),講述他從進入到離開華爾街「所羅門」的所見所聞。這書寫於華爾街信用衍生性產品(credit derivatives)方興未艾的1989年,麥可仔細描繪所羅門那群抵押債券交易員不可一世的興起過程與惡形惡狀,指點縷述其來龍去脈。由於寫得太逼真又不失其趣味,枯燥無味的數字交易,到了他筆下,背後人性面孔一一浮現,因此一砲而紅,成了少見的財經類非虛構寫作暢銷書。更重要的,麥可彷彿為2008年金融海嘯預作伏筆,華爾街的惡質文化,馬多夫(Bernie Madoff)是怎樣煉成的?書裡說得一清二楚。
這本書顯現了麥可的某種寫作天賦,即過人一等的剪裁能力。他能在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常事物或人物裡,一眼找出他的亮點,從而加以特寫。譬如他是這樣描寫一名哈佛大學畢業,綽號「食人王」的交易員前輩:
食人王個頭矮壯,像橄欖球隊裡的鉤球員。他最不尋常的特點是,臉上永遠一號表情,他的黑眼珠很少轉動,就像黑洞一樣,即使動起來也像潛望鏡一樣緩慢。他的嘴型似乎從來不變,講話時嘴巴僅按比例擴張和收縮,嘴型依舊。他開口閉口就是談利潤分析,不然就是出口成髒。
《老千騙局》,麥可‧路易士著,洪慧芳譯,財信(已絕版)
這種天賦日後成了麥可作品的一大特色,儘管是非虛構寫作,卻硬是比同類作品多了幾分文學性,從而讓堅硬的財經題材變得柔軟好讀。
麥可賡續處女作的風格,將視野移向美西,1999年繼續寫就《The New New Thing:以新致富的矽谷文化》(The New New Thing,先覺),同樣受到好評,《華爾街日報》一語中的,直指重心,說他是「說故事高手,以優美的文字展現機智、詼諧,令人拍案叫絕。」《富比士雜誌》乾脆直接說是「一本優秀卓越的書……是迄今關於矽谷的最佳作品。」
《魔球》讓麥可真正成為家喻戶曉的暢銷作家
然而,真正讓麥可成為家喻戶曉的暢銷作家,則要等到2003年的《魔球》(Moneyball,早安財經)。書中探討美國職棒大聯盟的球團隊經營策略,以及職場文化變遷,講的是加州灣區奧克蘭運動家隊(Oakland Arthletics)的經理比利‧比恩(Billy Beane)如何用最少的錢去網羅最好用的球員,提昇球隊勝率,讓球團賺錢的故事。
此書涉及美國最受歡迎的職業運動,且以十分戲劇化的描述,舉證歷歷,深入淺出地論證數據統計分析對於選秀、買賣球員的決定性影響,書出之後,棒球圈內圈外形成話題,最後甚至幾乎一槌定音地讓「科學派」(相信電腦統計數據)壓倒「經驗派」(相信傳統球探眼光),成為新世紀大聯盟球團經營主流。此種「以弱擊強」的顛覆逆轉故事,自然是改編電影的好題材,2011年由布萊德‧彼特領銜主演的電影『魔球』上映,轟動熱賣,將本書帶入另一個銷售高潮,估計全球賣出百萬本以上。
《魔球》,麥克‧路易士著,游宜樺譯,早安財經
魔球》對於麥可的最大影響,當是他以一個非虛構作家身份,竟也能步隨史蒂芬‧金、約翰‧葛理遜、麥可‧克萊頓……這些類型小說天王的後塵,踏入好萊塢「出版/影視產業」。這是極少見的,大約就像魚躍龍門,從職棒「小聯盟」一舉登上「大聯盟」。此後他繼續寫出《攻其不備》(The Blind Side,2006)、《大賣空》(The Big Short,2010),也都循此模式,分別改編成了電影。只是,譽滿天下,謗亦隨之。有些評論家指出,麥可的筆好是好,卻「野」了一些,從歷史觀點來看,不甚踏實。這話自然是針對他的剪裁能力而來。但似乎誰也無法否認,他能走入成千上百人都挖過的礦區,一眼找出別人所視而不見的寶石──憑著這一才華,初心不忘,麥可終究成為他父親所說:一個乾乾淨淨、真正富有的人了。
他真正關心的還是「人」這個動物,尤其是人的心智活動
麥可寫作題材跨度(scale)很大,從一條華爾街到一整個歐洲,從金融買賣、企業文化到棒球統計、數位光纖,他都有興趣,也都能寫。表面上看,似乎不離「金錢」兩字,但若仔細追索,卻能發現他所真正關心的還是「人」這個動物,尤其是人的心智活動。他的書裡,不時可見「局」(game)這個字,無論是「賽局」或「遊戲」,他花了許多時間去研究局中人決策模式,怎樣閃躲,如何攻其不備,創新致勝,主觀的人性又是怎樣影響或超克客觀的定律等等。也因此,繼2014年回歸典型華爾街題材《快閃大對決》(Flash Boys,早安財經)之後,2016年寫出《橡皮擦計畫》(Undoing Project,早安財經),乍看似乎有點突兀,仔細推敲,卻自有其軌跡可循,甚至可以說,此前所寫種種,都要在這本書裡找到深層理路根源,事實也證明,這本講述「兩位天才心理學家,一段改變世界的情誼」的非財經作品,獲得巨大回響,評論甚至讚譽「當係他最好的作品」。
根據麥可說法,寫作此書的因緣,起自一篇讀者回響。任職哥倫比亞大學的兩位學者於期刊《新共和》(New Republic)所發表的的評論文章,他們認為《魔球》很具啟發性,作者卻似乎不理解導致職棒市場無效率的根本原因乃在於人類心智。至如職棒專家所以誤判球員,多年以前,早就被兩位以色列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與阿莫斯‧特沃思基(Amos Tversky)──給破解了。經這一提醒,麥可對這兩位未曾耳聞的心理學家產生濃厚興趣,也著手挖掘兩人的故事,包括破解人類心智如何運作,又為何失靈?面對各種不確定因素,人類心智如何產生結論?為什麽早在多年前,這兩位心理學家就有如此豐富的論述?是什麼原因讓兩人願意攜手合作,研究選球員、選股、選總統時的「心智活動」?明明是心理學家,為何是拿到諾貝爾經濟獎?
丹尼爾‧康納曼。他於2002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此時阿莫斯‧特沃斯基已去世。(東方IC)
這些問題,讓麥可一頭栽了進去,從2003年後開始蒐集資料,四處採訪,整輯排比,最後於2017年寫出這本書,算算前後竟也花了10多年功夫。十年磨一劍,果然鋒利閃亮。麥可從NBA選秀談起,讓人彷彿又回到《魔球》世界,然後以他最擅長的詼諧、機智筆調拉出兩位心理學家的身世與學術生涯,南轅北轍的個性與想法:總是自我懷疑,禀性悲觀老在認錯的丹尼爾;從來認定自己錯不了,自信心特別堅強的阿莫斯,兩人如何結緣,從若即若離到形影不離,真誠合作,不僅贏得一座諾貝爾經濟學獎,更深遠影響及於人類經濟、醫學、政治、社會等各個層面。
有一次,丹尼爾寫了一張便條給阿莫斯,上面寫著「橡皮擦計畫」──他想研究瞭解,面對人生的挫折,人是如何面對的?
兩人的合作,無疑將彼此推上了學術高峰,也帶來某種靈魂解放。然而,即使心理學家也無法擺脫暗地滋長的人性陰影。兩人因為名利作祟,暗生心結。有一次,丹尼爾寫了一張便條給阿莫斯,上面寫著「橡皮擦計畫」──他想研究瞭解,面對人生的挫折,人是如何面對的?人的心智到底是如何「抹除」一個又一個的遺憾與悔恨,而能迎向明天?這是多麼有趣的課題。然而,事情正在起變化,阿莫斯已讀不回,始終沒有答覆,一直到遺憾與悔恨到來……
「令人屏息的故事,讀到最後我眼眶已泛著淚水。」《紐約時報》書評如此評論這本書。但假如著眼於「寫作」這一件事,讀者或許要問:「扣人心弦,精采絕倫,他到底怎麼辦到的?」──關於非虛構寫作,此書或可直接當成「教科書」了。
一切的寫作,都像河流,無論彎曲多折或浩浩蕩蕩,總有個根源。麥可‧路易士自然是天生好手,為寫而生的,但或如他在《快閃大對決》最後所說,這一切無非起自於:
想知道更多……真相?你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懷著一顆追尋答案的心。

本文作者─傅月庵

資深編輯人。台灣台北人。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肄業,曾任遠流出版公司總編輯,茉莉二手書店總監,《短篇小說》主編,現任職掃葉工房。以「編輯」立身,「書人」立心,間亦寫作,筆鋒多情而不失其識見,文章散見兩岸三地網路、報章雜誌。著有《生涯一蠹魚》《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天上大風》《書人行腳》《一心惟爾》等。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7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