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名店】風華在我手 漢清旗袍名店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縫製旗袍54年,陳杏春仍堅守崗位,傳承旗袍婉約之美。
縫製旗袍54年,陳杏春仍堅守崗位,傳承旗袍婉約之美。
陳杏春因家道中落,國二輟學開始學製旗袍,至今50多年。他開設的漢清旗袍名店,舉凡影視明星、官太貴婦都是常客,連續劇《一把青》也指名訂製百餘件戲服。
隨著穿旗袍風氣不再,兒子陳浩然原本不願接班,陳杏春與太太苦撐老店,直到二年前,陳浩然不捨父母辛勞返家幫忙,他透過網路行銷,引進不少年輕客戶,讓光彩漸淡的老店又露出曙光。
「肩寬!」「袖圍!」「腰寬!」進到漢清旗袍名店的工作室,只見店內老師傅陳杏春一邊幫客人量身,一邊吆喝著,兒子陳浩然拿著筆記,一一寫下客人的身材尺寸。這是店內的日常景象。
老店第一代陳杏春(右)幫客人量身,兒子陳浩然(左)在一旁記下尺碼。(一件8,800元起跳,含布料工資)

霸氣一刀剪 謙稱沒什麼

轉到裁縫桌,陳杏春拿起剪刀,一刀裁出旗袍的輪廓,這工夫在中國被稱為「一刀剪」,盡顯老師傅的自信與專業,陳杏春卻謙虛地說:「這沒什麼,旗袍就這樣做的。」
幾十年來,漢清旗袍名店的客戶,不乏影視紅星、富商巨賈,但寡言沉穩的陳杏春從不講客戶的事,不管怎麼問,他只說:「你自己看,我不說。」牆上滿滿是明星來店的合影照片,海外有日本搞笑天王志村健跟女演員深田恭子,台灣則有藝人天心、歌手龍千玉、京劇名旦魏海敏等,都是叫得出名號的人物,但陳杏春就是不談。
旗袍師傅的工藝,全看手上的「一刀剪」工夫。能一剪子就裁出旗袍輪廓,方顯能耐。
「做這一行就是要謹慎,今天一個富商來店訂製,你到處去講,哪天有人來店裡搶劫綁票,十家店都賠不起,所以我都不說。」陳杏春對此相當謹慎,問他哪個明星做衣服有什麼想法或趣事,也是避而帶過。這或許也是他能抓住熟客的緣故。
陳杏春出生在現屬浙江省台州列島的大陳島,時逢國共會戰,從有記憶開始,陳杏春就幾乎在防空洞裡度過。「那時不管白天晚上,常常得躲在洞裡,吃飯睡覺都在裡面。對大陳島的記憶,就是一片黑暗。」陳杏春感慨說。1955年一江山戰役,國軍敗退,國民政府決定將大陳島居民全部撤退到台灣,這群人被稱為「大陳義胞」。
陳杏春回憶:「我們家跟其他義胞被安置在屏東眷村,但我們家本來是捕魚的人,不擅農作,那個時候苦啊!常常得靠附近的客家人接濟食物才活得下去,後來父母就決定來台北尋求活路。」

國二當學徒 夜睡裁縫板

陳家本來有3艘大船,被政府徵召後沒還,因此家境中落。家裡小孩多,陳杏春國二就決定輟學工作。透過親友介紹,他到台北成都路的「藍白時裝店」當學徒,師傅是上海人,依上海制度,學徒必須待滿3年4個月方可出師,合約為憑。
1964年,15歲的陳杏春至西門町「藍白時裝店」拜師學藝。(陳杏春提供)
在教師月薪600元的時代,學徒前3個月的底薪才30元,逐季調整,幾乎等同賣身學手藝。陳杏春說:「當學徒,就是個苦字!清早6點起床打掃做事,晚上8點之後才能休息,師傅雖然供吃供住,但我們睡是睡店裡的裁縫板,這種事現在沒有的。」陳杏春學滿出師後,成了月薪600元的小師傅,在店裡又待了幾年。
退伍後,陳杏春轉到西門町附近的綢布莊,升格當了師傅,不領月薪,論件計酬,一個月可拿到1千600元左右,收入算是穩健。
做了8年後,陳杏春覺得自己手藝成熟,1979年,30歲的他決定再上一層樓:擁有一家自己的店。
當時旗袍店多集中在台北西區,陳杏春說:「那時東區剛發展,有錢人都住東區,那邊沒旗袍店,就決定在東區開業。」早年旗袍必然量身訂製,並非一般市民消費得起,陳杏春鎖定這點,在安和路開設漢清旗袍名店。
旗袍裁縫的基本功,昰「敲邊」(縫衣角)。

官太踏入門 槍兵跟站崗

一開始開業相當艱苦,5坪大的小店面月租就要6千元。陳杏春請不起員工,跟太太2個人縫製衣服。陳杏春回憶:「剛開始很辛苦,客人沒在這邊做過旗袍,怕做壞,只會拿衣服來修改。常常3個月沒人做旗袍,靠改衣服的小錢硬撐。」當時流行洋裝,常有客人拿著名貴時裝前往修改,發現陳杏春夫婦的手藝不錯,信任之後才跟他訂製旗袍,生意日漸興旺。
經營店面,不能得罪客人。以前台灣舞廳、酒家正盛時,許多小姐急著要新衫,下午訂晚上就要。陳杏春苦著說:「常常要連夜趕工,衣服一做好,半夜2、3點送過去。」而旗袍做好得依客戶喜好修改細節,有些明星、歌星趕著登台,就在店裡盯著師傅修改,「壓力很大啊!他們常催促說:『快一點!快一點!』閒不下來啊。」陳杏春耳中彷彿又響起客戶的催促聲,一邊搖頭。
上海派旗袍的做法,布料必先泡水,然後用熨斗燙過才開始縫製,如此布料不易變形,穿上更顯身材。
80年代旗袍風氣衰退,但因陳杏春服務周到,客戶常常從年輕做到老,每逢婚宴喜慶或人生大事,就會來做一件新衣,旗袍也有租賃,因此生意還是穩定成長。
在旗袍業待了50多年,陳杏春從學徒生涯開始,就過著與顧客交手的日子,有好事,也難免有衰事。
「我的師傅手藝很好,他的店開在西門町,附近的酒女、舞女都找他做衣服。我那時候才16、7歲,幫小姐量身時碰到胸部都會臉紅,但小姐都很大方,會說:『沒關係,你儘量!』送旗袍去的時候,小姐常常穿『三點式的』就走出來直接穿。齁!小伙子哪受得了!當然做久了,後來就麻木了。」陳杏春講到年輕時,有點害羞起來。
上門的權貴富商絡繹不絕,突發狀況也不少,陳杏春想到就苦笑,「很多官太太或將軍夫人來量身時,黑頭車開過來,下車後,背著步槍的軍人跟著進店站崗,家裡小孩都被嚇哭。」
漢清旗袍名店店面不小,開業至今39年,見證台灣旗袍史興衰。
陳杏春也曾受到客人刁難,「有官太太拿布料來做衣服,做好了不喜歡,我賠錢她不要,硬要我賠她那塊布,還鬧上派出所!」陳杏春頗感無奈:「手工出錯自然是師傅的責任,布你拿來做好了又不滿意,錯在誰身上呢?有些小姐拿尼龍布來,那材料就一定會變形,做好了當然不滿意,就要我賠。我後來乾脆不做代工,只能選我店裡的布做。」

接單做戲服 開創新活路

當然來店的不全然都是奧客,陳杏春也跟很多客人成為好友。富商貴賈來做衣服,常會送他洋酒洋菸,外省老兵或長一輩的老太太,也會閒聊以前在大陸的事,「老兵們談長沙會戰、一江山戰役,或打日本軍的事。老太太們就聊些故鄉的風景跟家鄉味,日子就這樣打發去。」陳杏春說。
2012年,白先勇的舞台劇《遊園驚夢》重新登台,特別找上漢清製作戲服。(翻攝遊園驚夢臉書)
1997年,台灣婚紗攝影興盛。漢清旗袍名店隨著潮流,由東區遷往婚紗店林立的中山北路。而隨著中國崛起,仰慕中華文化的商機也開始增加,許多西方遊客跟華僑第二代看上漢清的手藝,找上門來。
此外,老店不但承製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的員工制服,連白先勇的舞台劇《遊園驚夢》、公視電視劇《一把青》的戲服,也都委託漢清製作。陳杏春說:「《一把青》的戲服有100多件,我跟太太還有店長每天趕工,做了2個月才交貨。」看似衰退的旗袍業,似乎有了新活路。
公視連續劇《一把青》找上漢清製作百餘件戲服,老店花2個月才趕製完成。(翻攝一把青臉書)

二代攻網路 引進陌生客

而陳杏春已年近70,接班是大問題。第二代陳浩然現年38歲,學的是平面美術設計,本來沒想要接班:「我從小就學做旗袍,但年輕時比較叛逆,沒想過繼承家業。後來在外面闖,開了手機包膜店,也做不起來,看父母辛苦撐著這家店,就想說回來幫忙。」
2年前,返家幫忙的陳浩然,引進網路行銷手法,在購物網站下廣告,並透過粉絲頁推銷店裡的旗袍,也在網路社團跟婚紗、外拍攝影師合作,宣傳旗袍之美,效果相當不錯。
二代陳浩然透過網拍與臉書,行銷店裡的旗袍,成效頗佳。
陳浩然說:「現在從網路來的陌生客,大概占了3、4成,效果意外的好。」陳杏春聞言後,在一旁謙虛地說:「唉,我的兒子不會說話,真是。他還嫩著呢!還得磨練磨練!」態度雖然挑剔,話中卻滿是欣慰,似乎對將接班的兒子還算滿意。
陳杏春手製旗袍時,不時對兒子加以提點,要他注意細節,還會差遣他跑腿買咖啡點心,教導待客之道。一時之間,彷彿往昔旗袍師傅指導學徒的場景重現。雖然陳杏春還沒退下第一線,但陳浩然有模有樣的力學篤行,也讓老店的傳承,踩穩了穩健的腳步。
陳浩然跟外拍攝影師合作,藉此宣傳自家旗袍。(翻攝漢青旗袍店官網,攝影:方峻)

顧客這麼說 舒服貼身 日常可穿

台北,吳小姐
我因為有活動要用,來這租旗袍。旗袍就像禮服,突顯女人的線條,會變得更美,行動變優雅,氣質也會出來。他們的旗袍內裡穿起來很舒服,整體來說比想像中好穿很多,日常穿也沒問題。之後我想在這邊做一件旗袍,正式場合可以穿。

漢清旗袍名店

  •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53-6號
  • 電話:(02)2586-6781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