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旗袍二】 大陳島來台靠人救濟 這項技藝讓他活出生路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陳杏春與太太郝女士,胼手胝足開創事業,經營漢青旗袍到老。
陳杏春與太太郝女士,胼手胝足開創事業,經營漢青旗袍到老。
漢清旗袍名店的老闆陳杏春,出生在現屬浙江省台州列島的大陳島上,時逢國共會戰,從有記憶開始,陳杏春就幾乎在防空洞裡度過。「那時不管白天晚上,常常得躲在洞裡,吃飯睡覺都在裡面。對大陳島的記憶,就是一片黑暗。」陳杏春感慨說。1955年一江山戰役,國軍敗退,國民政府決定將大陳島居民全部撤退到台灣,這群人被稱為「大陳義胞」。
陳杏春回憶:「我們家跟其他義胞被安置在屏東眷村,但我們家本來是捕魚的人,不擅農作,那個時候苦啊!常常得靠附近的客家人接濟食物才活得下去,後來父母就決定來台北尋求活路。」
1964年,15歲的陳杏春至西門町「藍白時裝店」拜師學藝。此為當時的紀念照。
陳家本來有3艘大船,被政府徵召後沒還,因此家境中落。家裡小孩多,陳杏春國二就決定輟學工作。透過親友介紹,他到台北成都路的「藍白時裝店」當學徒,師傅是上海人,依上海制度,學徒必須待滿3年4個月方可出師,合約為憑。
在教師月薪600元的時代,學徒前3個月的底薪才30元,逐季調整,幾乎等同賣身學手藝。
陳杏春說:「當學徒,就是個苦字!清早6點起床打掃做事,晚上8點之後才能休息,師傅雖然供吃供住,但我們睡是睡店裡的裁縫板,這種事現在沒有的。」陳杏春學滿出師後,成了月薪600元的小師傅,在店裡又待了幾年。
退伍後,陳杏春轉到西門町附近的綢布莊,升格當了師傅,不領月薪,論件計酬,一個月可拿到1600元左右,收入算是穩健。做了8年後,陳杏春覺得自己手藝成熟,1979年,30歲的他決定再上一層樓:擁有一家自己的店。
旗袍裁縫的基本,就昰「敲邊」(縫衣角),昰學徒的基本工。
當時旗袍店多集中在台北西區,陳杏春說:「那時東區剛發展,有錢人都住東區,那邊沒旗袍店,就決定在東區開業。」早年旗袍必然量身訂製,並非一般市民消費得起,陳杏春鎖定這點,在安和路開設漢清旗袍名店。
一開始開業相當艱苦,5坪大的小店面月租就要6000元。陳杏春請不起員工,跟太太二個人縫製衣服。陳杏春回憶:「剛開始很辛苦,客人沒在這邊做過旗袍,怕做壞,只會拿衣服來修改。常常3個月沒人做旗袍,靠改衣服的小錢硬撐。」當時流行洋裝,常有客人拿著名貴時裝前往修改,發現陳杏春夫婦的手藝不錯,信任之後才跟他訂製旗袍,生意日漸興旺。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