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鄉鎮認為池上藝術節成功帶動觀光,欲邀請台灣好基金會在當地複製模式,執行長李應平再三強調,每個鄉鎮生活型態和地理環境不同,應量身訂做,「我們的出發點並非創造商機,而是透過環境教育,找到適合解決在地問題的方法。唯有環境搞好了,才能永續發展,否則只會流於辦活動,對當地居民生活毫無意義。」
林懷民認同李應平的看法:「池上一度有大批外來的腳踏車業者到處設站,造成交通混亂,其中最可怕的就是蜈蚣車,後來透過鄉親向地方政府反應,祭出一紙公文才解決。」在類似問題上,台灣好基金會駐地人員適時扮演提醒角色,減緩過度發展帶來的汙染和破壞,持續與地方意見領袖開會凝聚共識,協助社區民眾與地方政府對話、合作,逐漸建立制度。
地方創生最終是要活化鄉鎮的生命系統,台灣好基金會也參考美國農業部政策「農場至學校方案(Farm to School Program)」,在特定鄉鎮實行「神農計畫」,並號召企業認養。目前已在苗栗、屏東15所小學實施,其中一個主要項目就是開闢校田。李應平表示,藉由國小生實作種植蔬食成為營養午餐來源,協助回鄉青農進入校園,傳授自然教育與文史工作,同步整合學校、青農及社區資源,真正落實基金會扎根鄉鎮、共創台灣美好家園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