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7 15:52 臺北時間

【做書的藝術(下)】影響喬久內和榮格的文藝復興天書《尋愛綺夢》

mm-logo
文化
《尋愛綺夢》堪稱歷史上的奇書,影響後世許多藝術和文學作品,小說《四的法則》即是以這本奇書為背景的推理小說。
《尋愛綺夢》堪稱歷史上的奇書,影響後世許多藝術和文學作品,小說《四的法則》即是以這本奇書為背景的推理小說。
活字印刷術未發明之前,手抄1本《聖經》要花1整年。1455年,《古騰堡聖經》是第1本以活字印刷出的書籍,花5年開發活字印刷版,1次就可印350本。 活字印刷術用5年的時間,做完原本350年才能完成的事,促成人類閱讀的重大革命,間接影響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和科學革命,扮演讓訊息快速傳播的角色。
在1455年《古騰堡聖經》到1500年近50年間,所出版的書籍被稱為「搖籃本」,顧名思義就是西方文明的搖籃。過去買「書」,就是去印刷工坊買回一疊印好的紙。這疊紙在搖籃本時代,從印刷、排版到裝幀工藝,發展越趨精緻,一步步演化出書名、作者、頁碼、資訊頁、封面,才演化成當今被認定是「一本書」的元素。1499年12月由威尼斯阿爾都斯印刷作坊的《尋愛綺夢》,被譽為世界最美書籍之一,見證了搖籃本時代的尾聲。

搖籃本(Incunabula)

專指活字印刷術發明後,最初50年間出版的印刷品。搖籃(Cradles)轉為各種事物的初期之意。最先由1653年1位名叫拉伯(Philippe Labbe)的學者開始使用,據史家統計,搖籃本大約有2萬7千種。

世界上每一本《尋愛綺夢》都是獨一無二的

《尋愛綺夢》全書有234頁,原書名很長,譯成中文大意為:「波利菲羅(Poliphilo)夢中為愛搏鬥,展現出人類的所有事物,只不過是一場夢,而許多其他事物值得認識與敘說」。這本書的作者至今仍不明,它以字體排印的高素質與清晰度聞名,有不少內頁以古代高腳杯形或倒三角編排文字,將散文、碑文、跨頁插圖和字體等編排元素整合在一起,實驗精神強烈,呈現特殊的視覺效果。本書用的羅馬字體,也延續手抄書的風格,每個字母都框景出一幅如畫的精密設計。
《尋愛綺夢》當初約印有500-600本,但是1499年底出版後威尼斯即捲入戰爭中,且此書定價昂貴、內容神秘難解,在戰火帶來的市況蕭條下,幾乎難以銷售。過了幾百年後的今天,現存在世界各地圖書館裡的《尋愛綺夢》僅存100多本,但有些有缺頁,此外在市面上流通的,可能不到30本,每本書的裝幀都隨著原作者的故事,有所不同。 本次在「春風似友」古籍拍賣會上的 《尋愛綺夢》 版本,被認為是16世紀樞機主教羅梅里尼購買後贈與姪女的,裝幀設計採用16世紀流行的風格,書封正面有樞機主教圓帽徽章,書封背面則寫著姪女羅梅尼娜的名字。
《尋愛綺夢》的牛皮裝幀與燙金。其中書冊曾經歷修復過,但修復後仍保留16世紀時沒有書名的傳統。

最富有文藝復興精神的書

至於為什麼說這本書是天書呢?當時普遍流傳的語言是拉丁文,但隨著文藝復興重視用各地方言寫作的思潮,本書作者用結合拉丁文和義大利托斯卡尼的方言,此外還納入希臘文與希伯來文寫成的奇書。從語言性來看,這個特性符合當時文藝復興不段斷挑戰、超越自我的時代性。某程度上,也給要閱讀這本書的人一種挑戰。
《尋愛綺夢》除了創作語言獨特難解外,也以書中174幅精美的木版畫著明,用來表示男主角波利菲羅在夢中遇到的風景、建築物及人物。這些木版畫後續影響了許多文藝復興的大師、19世紀的英國插圖畫家沃爾特·克蘭(Walter Crane)或貝爾(Robert Anning Bell),心理學家榮格也曾誇獎此書的夢境影像,預示了他的原型理論。木刻版畫用硬直跟華麗的線條風格來描繪夢中冒險、作者狂想的建築物特徵。最重要的是,這本書也表現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眼中的希臘及羅馬古代歷史中的美學。
西洋書研究者劉興華解說《尋愛綺夢》的內容與影響。
西洋書研究者劉興華從文獻指出,1506年初 德國文藝復興大師杜勒(Albrecht Dürer) 來到威尼斯,在他離開之際買下《尋愛綺夢》收藏,應該不是出自閱讀目的,而是看上書中豐富的圖像。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說明此書對杜勒的影響,但另外一位威尼斯畫派的知名畫家喬久內(Giorgione),看起來頗熟悉此書的圖像,因喬久內的《沉睡的維納斯》油畫(約1510年),畫中維納斯沈睡的姿勢,和《尋愛綺夢》一幅插圖中的維納斯雷同。
喬久內的《沉睡的維納斯》(劉興華提供)。
《尋愛綺夢》出現在文藝復興萌芽的時代,文藝復興正是一段對古希臘羅馬文化迷戀的時期,本書作者也將此種迷戀畫進書裡,《尋愛綺夢》 因而被認為是本情慾之書。書中男主角波利菲羅在尋找愛人之際,將所見之建築細節、風景、園藝和器物中,描述成是帶給他的快感經驗的事物。這種戀物情結,可投射成是對性欲求的不滿,藉由描繪的物件,導人進入高潮。書中多幅插圖更挑戰當時社會的尺度,現存世的許多 《尋愛綺夢》 版本,不是缺少重要插圖,就是圖曾有塗抹痕跡。教皇亞歷山大七世現藏於梵諦岡圖書館的版本,就刻意抹除了書中生殖之神圖的重要部位,避免引起不當遐想。
《尋愛綺夢》中生殖之神的重要器官有塗抹的痕跡。
本次在「春風似友」拍賣會上所見之 《尋愛綺夢》 版本,生殖之神的插圖也出現油墨被摩擦褪色的跡象,劉興華說:「可能是這本書也經歷過審查,後被恢復原貌。」此褪色也有另一可能可推測,是跟書本的被贈與者羅梅里尼的姪女有關, 因16世紀的義大利仍相對宗教保守,唯一能露出生殖器的形象是耶穌基督,在此保守的時代,女子能夠藉由觸摸書本內容,解放性的遐想。
提及歷史上對性的保守與壓抑,與基督教教義有關。在希臘羅馬時代,生殖之神被認為是帶給人類生命和創造力的象徵,到了中古世紀,基督教影響整個西方世界。奧古斯丁(St. Aurelius Augustinus)未成為基督徒之前,過著糜爛的生活,有多位情婦和私生子;成為基督徒以後,他對性徹底改觀,認為性是罪惡的源頭。基督教教義就此開始鬆動,性從一種創造的力量,變成罪惡壓抑,因此中古時期的亞當夏娃肖像,生殖器部分都被拿掉。耶穌基督的生殖器之所被保留,是因他是完美的神,其生殖器不會是被拿來作犯罪的用途。
性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被教徒和教會視作一種挑戰。然而,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因更貼近希臘羅馬的經典,開始為生子而回過頭來膜拜生殖之神。《尋愛綺夢》的作者將此社會縮影,透過夢境的故事、令人驚奇的語言文字、排版和圖畫 , 述說他所見到的時代,也讓這部搖籃本作品,體現了文藝復興的挑戰與突破精神。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9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