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斯利克表示,他不僅和好萊塢片廠關係良好,也與獨立製片和國際發行公司互動頻繁。「好萊塢電影當然也曾在柏林影展贏得獎項,但真正引領風騷的卻是世界各地的獨立製作。我選片時,總希望能在這兩者間取得平衡。」
他每年盡可能地向亞洲、拉丁美洲和東歐國家邀片。過去10年,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獎的出品國涵蓋伊朗、秘魯、南非、巴西、中國大陸和羅馬尼亞等,今年則頒給以色列電影《同義詞》(Synonyms,暫譯)。
寇斯利克敢於冒險,2016年菲律賓導演拉夫達茲( Lav Diaz)長達8小時的電影《悲傷祕密搖籃曲》( A Lullaby to the Sorrowful Mysteries)入選了柏林影展競賽片。該片最後獲頒亞佛雷德鮑爾銀熊獎,此獎項是表彰開創電影視野的作品。
柏林影展今年也趕搭性別平等運動Time's Up的潮流,法國女星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擔任主席的評審團,6名成員中有一半是女性,入選的16部競賽片導演也有7位女性,創柏林影展的紀錄,為世界級影展樹立典範。
不同於坎城影展競賽項目對Netflix等串流平台的杯葛,2019柏林影展的競賽片兼開幕片,選了Netflix出品、西班牙導演伊莎貝拉庫謝特( Isabel Coixet)根據真人實事改編的同志電影《艾莉莎和瑪契拉》( Elisa & Marcela),成為Netflix首度入圍柏林影展競賽片的作品,此舉也引發德國戲院業者的抗議。
但寇斯利克表示,時代不同了,影視娛樂產業正面臨重大變革,只能看它最後會走向什麼方向。他說:「儘管串流平台興起,但我相信電影不會消失。未來,影展只會愈來愈重要,且會與串流平台共存。」
柏林影展小檔案
- 創立:1951年夏天於西柏林成立,電影歷史學家亞佛雷德鮑爾(Alfred Bauer )擔任主席
- 活動:每年2月
- 規模:來自130個國家近2萬名專業人士與84個國家近4千名記者報導,近50萬人參與
- 特色:共11個單元,包含競賽、世界電影大觀、回顧、青少年與兒童、美食電影等
- 代表獎項:
- 金熊獎(最佳影片、終身成就獎、最佳短片獎、榮譽獎)
- 銀熊獎(最佳導演、男女主角、評審團大獎、劇本獎等)
- 泰迪熊獎(專為LGBT題材設置)
- 水晶熊獎(最佳短片特別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