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台北市文化局資料顯示,中山堂原址為清朝的布政使司衙門,1936年日本人改建成台北公會堂,佔地1,237坪,建物3,185坪,由教父級建築師井手薰設計督造。1945年日本戰敗,受降典禮即在公會堂的2樓舉行,之後此處更名「中山堂」。
政府遷台後,指定為國民大會會址、立法院議事廳、台北市參議會議事廳,直到1993年。2001年修竣完成,轉型為台北市藝文活動展演重心,1樓中正廳可容1,122人,2樓光復廳可容500人,廣場則可容納8,000人。
台北市文化局表示,文化部指定公會堂為國定古蹟,指定的理由共有7項,包括具有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表現時代流派的特色、具稀少性,不易再現、具重要性、保存完整等,尤其館內雕塑作品「黃土水/南國(水牛群像)」是台灣美術史上相當知名的經典傑作之一,這些都可以說明台北中山堂在古蹟建築裡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