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界的確有「語源學」,只是討論的內容並不涉及「語言的起源」,而是通過解讀古代的文本、比較其他相關語言,來研究語言的產生、變化和消亡。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雖然不知道人類最早的語言從哪裡來,或是到底人類一開始只有一種語言,但從現有的證據,可以大致將現有的語言大致依據語音、詞彙、語法之間的規律,找出它們的祖先,便稱呼它們為「XX語系」。
生物學有「界門綱目科屬種」,那語言學就有「系族支言」,也就是「語系」、「語族」、「語支」和「語言」。原則上能夠互相聽懂的,稱為同一「語言」。語言之上的分類雖然還有些爭議,但普遍上認為的就是「語系」最大,再來是「語族」、「語支」,最後是「語言」。
現階段可以不用記那麼多,只要認得自己日常使用的語言,就可以對這些分類比較有掌握。像是我們常說的「漢語」,它的語系就屬於「漢藏語系」的一支,這和原住民所使用的阿美語、布農語等不同,因為原住民們使用的是另一個語系──南島語系。那你可能會問,那閩南語呢?或是我們稱為「官話」或「華語」或「國語」,也就是我現在在使用的這種語言呢?
有些人認為「漢語」只有一種,閩南語和客家語等都是「方言」;也有人認為「漢語」算是個「語族」,底下還有官話、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語、粵語和閩語等七個語言;因為他們認為,即使是客家語或閩語之間,也無法相互溝通。無論哪種,我們要記得的就是,分類系統越靠近的,我們的語言型態就越接近;越遠的,我們的語言就相差越遙遠。所以,即使說閩南語的阿明阿伯和說客家語的阿梅嫂,看似難以互相溝通,但他們還是有很多共通點,例如使用的詞彙、語音結構、語法特徵等,絕對會比說英文的John或是說法文的Isabelle來得容易溝通。
從巴別塔的故事,延續提到語系語族,其實要談的是一件事。
巴別塔的神話不只預警人類不應該「自大妄為」,也為人類語言的「分歧」現象做了說明。人類一開始是不是只有一種語言?我們不知道。但依現有的資訊,我們知道人類的語言真的非常分歧。想想看即使是方言這個最小的分類,語言之間就已經難以溝通,更不用說不同語族的人要如何溝通。
拿一個小小的例子來說明。每週出現在《語言好好玩》主圖上的那隻動物,是我所飼養的寵物,是我稱呼為「樂透」的動物、會汪汪叫的那種動物,在中文叫「狗」,在英文叫「dog」,在法文叫「chien」,日文叫「いぬ」。明明是世界上到處都有的動物,但我們在語言上幾乎找不到共通點。連這麼簡單的東西都找不到共通點了,更不用說其他的語言特徵。這聽來很令人感到絕望啊。語言怎麼會如此分歧?神就因為巴別塔想要處罰我們,才讓語言這麼分歧嗎?
我們雖然知道這個殘酷的事實,但人類很有趣,正因為他們知道語言有多「分裂」,就因此更想找到蛛絲馬跡來證明人類的語言也有共通性。「語言學家心,海底針」,當有人提出像「巴別塔」之類的語言系出同源學說時,就會有一大堆的學者提出證據來反駁;但當有人提出語言很分裂、沒有共通性時,學者們又會趕快去找例子來說明:欸!人類的語言明明也有共同點啊!
今天這集沒有要談太深入的學說,像是Chomsky的Universal Grammar,或是索緒爾的「約定俗成」、Sound Symbolism學說。我們來談一個很有趣的研究,是2015年獲得搞笑諾貝爾文學獎的研究。
我們來做一個語言心理測驗。試想一個情境,你今天去超商買便當,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超商店員突然跟你說了一連串你完全聽不懂的話。此時最直接的反應會是:
Pardon
請您再說一次
…蛤?
讓我來為各位解答。選擇1的你,可能最近受英文荼毒許久,或是剛從國外回來,即使遇到這種突發狀況,也會抑止自己最直接的反應,選擇良好的社交禮儀來回覆他人。選擇2的你,想必受到很好的社交訓練,連在日常生活都會注意口氣;但要特別注意和親近的人不要過於多禮,不然別人會覺得有距離感。而選擇3的你,就是個普通、直接又率真的人,和世界上大部分的人一樣。
今天的主題就是「蛤」,這個說不定是在巴別塔還沒蓋好時,大家通用的語言(當然是開玩笑的)。
這篇2015年獲得搞笑諾貝爾獎的研究,是由荷蘭的心理語言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發現的 。我們剛剛說「狗」在世界不同的語言,幾乎找不到相通性,然而這個研究團隊卻發現一個全世界通用、看似微小卻強力的語言共同點──「蛤」。 這個研究選擇不同語系的31種語言,像英文、寮語、荷蘭文、韓文、中文、日文等等。就像一開始說的,選擇不同的語系代表這些語言間的關係,是相當的遙遠的。但沒想到,這些語言裡面都有一個近似於英文的「huh?」,也就是中文的「蛤?」的音。這裡有個小小的音檔,就是這個研究團隊提出不同語言發出「蛤」的發音 ,裡面就收錄了幾個不同國家遇到同樣情境時發出的聲音,雖然有些細微差別,但這個研究指出,世界上的語言分歧性那麼大,「蛤」卻是世界共有的! 當然這個研究也會被人挑戰,認為「蛤」不能算一個文字,但研究團隊發現,「蛤」並不像人類那種打噴嚏或咳嗽的自然反應,是「天生的」。「蛤」是需要經過學習才會的。就像剛剛的情境,「蛤」會用在表示疑問、表示自己不清楚的情境下,當我們聽到對方說「蛤」,就會再重述一次,把話說得更清楚,這便顯示「蛤」是被賦予社交功能的。嬰兒並不會此詞,研究發現小孩到五歲左右,便能把這個詞用得淋漓盡致,這也就證實「蛤」是一個需要經過學習的詞。
問題來了,這個「蛤」為什麼會是世界通用呢?難道…真的證明巴別塔的存在了嗎?研究團隊針對這個現象,用「語言的趨同演化(convergent evolution)」來解釋。我們剛說到「蛤」這個詞彙用在對話當中,一方面代表我們聽不懂或不清楚對方的話,或是不知道該如何回應的情況;另一方面,也具有一點再度詢問的性質,對方一聽到「蛤」之後,大概再重述一次。因此,「蛤」是一個簡短又富含溝通功能的詞彙。因為人類只要需要溝通,就會產生這種相似情境,不同的語言就會在相同的環境之下產生類似的趨同演化。
為什麼是「蛤」,而不是「巴啦」或是「逼」、或其他的詞彙呢?這是因為「蛤」在語音上也最為省力。人類在遇到疑問時很自然會張開嘴,此時發音上「蛤」是最為省力、最精簡也最自然的反應。
今天介紹了「巴別塔」的故事,談到世界語言的分歧,和語言的分類,最後再介紹世界共通的偉大詞彙「蛤」。未來到不同的國家,即使不會當地的語言,但對方一定聽得懂「蛤」。不過,這裡也要提醒大家,雖然「蛤」是一個很自然的反應,用來詢問對方,但「蛤」在一些國家並不是很有禮貌的說法哦。
像是在日本,當你對對方說「は」的時候,日本人會覺得自己被質疑,有一種「你在說什麼東西」的感覺;而如果這個音更長變成「はあ」,甚至會帶瞧不起的態度。所以大家到日本時,千萬要小心。雖然在日本這個詞會帶有負面的意義,但也是因為日文是一種很講究禮貌的語言,而「蛤」這個詞彙原本只是自然的反問意思,因為沒有經過修飾,才會變成較負面的表達方式。
今天的《語言好好玩》就到這裡,最後一集將有個精彩的訪談,我們請到網路小編,來談談小編在編輯標題時的一些小眉角和有趣故事,千萬別錯過囉!
來來來哩來!填問卷抽大獎
《語言好好玩》 x 《哲學好好玩》 x 《心理學好好玩》,第一季節目即將進入尾聲。感謝各位好好玩之友在空中的支持。經過十週的認識我們也想聽聽大家的聲音~只要填寫各節目問卷,就有機會抽中 #鏡文化 深受大家喜愛的專欄新書《吃便當》。
➽活動時間:2019.2.20(三)-3.10(日)23:59截止。 3.11(一)上午公布得獎名單。
➽活動辦法: 只要填寫各節目問卷,填完後留下連絡信箱或手機,每個節目都提供三本獎品抽出幸運兒。數學老師說:三份問卷都填,中獎機率會大大提升唷!
✎「語言好好玩」問卷:www.surveycake.com/s/8anNK
✎「哲學好好玩」問卷:www.surveycake.com/s/7kneB
✎「心理學好好玩」問卷:www.surveycake.com/s/9knvq
--註1:本活動歡迎世界各地的讀者給我們意見回饋(寫什麼語言我們都會試圖理解),但是礙於寄送問題,中獎者若無在台灣國內可寄送的地址,獎品將候補給下一位幸運兒。
--註2:若三個問卷都填,就有三次中獎機會;然而為求公平,若已中獎,第二份再中獎,便將機會順延給下一位。
--註3:本活動需留下聯絡方式,若未留聯絡資訊或公布後24小時內未回覆,視同放棄資格,將自動遞補下一位得獎者。
聽「鏡文化 為你朗讀」聲音頻道
- 用iPhone訂閱:goo.gl/WQVkRS
- 若為Android系統使用者,可下載Google Podcasts或其他聆聽Podcast的軟體,並搜尋「鏡文化 為你朗讀 / Mirror Culture」
還不知道什麼是Podcast?
Podcast(播客)是一個可以用手機訂閱的聲音頻道。訂閱「鏡文化為你朗讀」後,只要有新節目,手機就會自動幫你下載。讓我們的聲音,陪你度過各個你通勤、跑步、洗碗的零碎時間。網頁版的用戶,也可以鏡週刊文化版官網,看到我們最新的節目。
💗 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跟愛的鼓勵:goo.gl/yzh6V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