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S02E07】失敗為成功之母?勇者的心態才能讓你失敗後再站起來!
生活
發布時間:2019.06.07 05:58 臺北時間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0 臺北時間
好好玩系列第二季即將結束,再次邀請大家一起來填滿意度問卷,還可以抽獎品哦!詳細活動辦法在本篇文末。
實驗最大的啟發就是:不管做任何事,我們應該著重進行的「過程」而不是「結果」。當我們把焦點放在結果時,會期待可以一直成功,但也容易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挑戰新事物;相反地,如果我們注重過程,那即使失敗了,還是可以從中學習到一些經驗與成長,不會因此感到沮喪難過。
小時候常常聽到「失敗為成功之母」,用來勉勵我們遭受挫折時不要灰心,失敗之後成功就不遠了;哲學家尼采說過:「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聽起來就更厲害了,好像只要活下來就可以越來越強。但明明很多人失敗後就倒了、被殺死了啊!到底會倒、不會倒的關鍵在哪裡?今天要跟大家聊聊遇到挫折不怕失敗勇於挑戰的關鍵。心理學家杜維克教授提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需要有「成長型心態」。
談成長型心態前,我們先來談「固定型心態」。你有在哪方面是怎麼學都學不會、永遠無法進步的嗎?像我在學生時代就覺得微積分非常困難,感覺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沒有辦法學好,好像就是沒有數學天份,分數只求及格過關就好。聽到這裡你有沒有覺得很熟悉呢?我聽過很多學生選擇大學科系時,常會以高中時期物理、化學或數學這方面的成績,作為要不要選擇第三類組的依據;有些人則認為自己不擅長背誦,覺得國文、歷史等科目永遠沒辦法學好,就避免去選擇這一類的科系。很多人認為這樣的觀念很正常,但其背後有一個認知:覺得自己在這方面很難進步,甚至相關的能力、才能是固定不變,不會成長。這種想法就是「固定型心態」。
如果學生屬於固定型心態的話,在遇到成績不好的時候,會認為原因出在自己沒天分,只要遭遇挫折也會立刻放棄,改去尋找其它可能成功的事情來做。大部分人應該都不希望自己是固定型心態的人吧?我們當然期待可以越來越好、不要有某個部分永遠沒有辦法進步。因此,「成長型心態」才是每個人都應該要維持的一種態度與想法。
杜維克教授研究指出,抱持「成長型心態」的人能忍受困難、找出工作意義,長期下來比較容易成長、進步,也就比較能夠成功。有不少聰明、有天份的人在遭受挫折或打擊後會一蹶不振,一部分是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總被稱讚「頭腦很好」、「很有才能」、「你很特別」,當持續接收自己比他人優秀的稱讚時,會逐漸養成脆弱的玻璃心,無法忍受別人說自己不夠好,也喪失承擔風險的心智。這些人大多都在成長過程中,被訓練成只能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優點;迴避失敗的想法成了絆腳石,讓他們選擇「不去挑戰任何可能性」。當「不表現出自己努力吃苦的一面」變成目標,只會使他們和所有引導他們邁向成功的事物漸行漸遠。
養成成長型心態的方法,或許可以從兒童相關的心理學研究看到一點端倪。心理學家研究了一群小孩子,看給什麼樣子的稱讚可以影響他們後續的學習。一剛開始給孩子做的測驗都比較簡單,大部分的孩子都可以完成;作業完成後,研究人員會對其中一部分的孩子稱讚他「本人聰明」,如:「你做的實在太棒了,你一定很聰明」,但對另一群孩子稱讚他「努力的行為」,如:「你做得太棒了,你一定為此付出很大的努力」。
第二輪測驗有兩種不同的題目,一種比較簡單、一種比較困難,孩子們可以選擇自己要做的困難程度。實驗發現,之前被稱讚「聰明」的孩子大部分都選擇了簡單的題目;相反地,之前被稱讚「努力」的孩子,則超過九成都選擇困難的題目。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稱讚孩子本身很聰明,那他們就比較會為了維持同樣的好成績,而避免去挑戰冒險;相反地,如果我們稱讚他的努力,他就會更想要努力,也比較願意去選擇有挑戰性、有價值、難度比較高的任務。我們就可以來思考,希望自己或孩子、學生勇於挑戰?還是害怕挑戰?
實驗最大的啟發就是:不管做任何事,我們應該著重進行的「過程」而不是「結果」。當我們把焦點放在結果時,會期待可以一直成功,但也容易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挑戰新事物;相反地,如果我們注重過程,那即使失敗了,還是可以從中學習到一些經驗與成長,不會因此感到沮喪難過。據說愛迪生在發明電燈前失敗了好幾千次,有人問他難道經歷這麼多次的失敗不會難過嗎?愛迪生說他並沒有失敗,而是成功知道了好幾千種材料不適合做燈絲。這就是一種「成長型心態」的體現。
再舉個例子:聽演講或學生上課時,有時會遇到講者或老師講得不夠精彩,或者本來並不願意去那個課程或講座,會先入為主覺得這個演講很無聊,一定沒辦法從中學到新東西;但這樣子的心態就落入了「固定型心態」。如果一開始就認定不可能學到東西,心就會被封閉、難以獲得新資訊;但相反地,如果我們願意以一個比較開放式的型態面對任何課程或講座,即使老師講得不那麼精彩、有趣,但抱持著「不管怎麼樣,我一定可以在這段時間當中學到新點子或想法」,即使他講得很糟,也可以是讓我們知道這樣會很糟的示範。這種情況下,我們不會浪費這段時間,可以從中學到一些原本不知道的事。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情境,來檢視自己是固定型心態還是成長型心態。第一個就是「挑戰」:當面對一個沒做過、有一點挑戰性的工作時,你並沒有把握可以完成,這時候你會很興奮想要嘗試看看,或者是你覺得很麻煩、怕失敗?如果你會想要試看看的話,在這方面你就比較偏向成長型心態;如果你總是希望避免做一些困難度率高的工作,維持本來的就好,就比較偏向固定型心態。
第二個情境:遇到阻礙跟挫折時,會很快放棄,或是一定要找出問題的癥結,並持續地努力下去?如果遇到挫折很快就放棄、不想嘗試的話,這就比較偏向固定型心態;相反地,如果你願意努力在挫折中找到問題的解答,就比較偏向成長型心態。
還有,當你面臨建議或批評的時候,是會把它當成有建設性、很重要的回饋來讓自己成長?還是覺得這些批評都沒有用、都是針對我或不了解我,而去忽略這些批評?如果針對回饋跟建議都不太想理會,反而覺得別人都在攻擊自己的話,那這種型態就比較偏向固定型心態;相反地,如果很願意從別人的建議甚至是批評中找到一些讓自己成長的養分,就比較會是成長型心態。
最後一個情境:當你看到別人(特別是同事、同儕)獲得成功時,你會有什麼反應?如果看到他人成功會覺得是一種威脅,這種心態就比較偏向固定型心態;但如果會替同事的成功感到高興,甚至可以激勵你,就比較偏向成長型心態。
第一,要讓自己或他們明白:只要願意透過學習、練習,可以在任何領域獲得成長和進步,沒有學不會的事情。
第二,像上面提到的研究一樣,給予回饋時要把焦點放在「過程」而不是結果,去稱讚他們的行為而不是稱讚他們的個人。
第三,要清楚的感受到:並不是學不會,而是還沒學會,這兩個差很多。很多人會認為自己失敗了,但失敗指的是已經不會有機會、到此為止了;因此如果有這樣子的觀念,就會覺得自己沒有辦法更進步。但「還沒成功」是自己還可以持續下去,還有一些努力的空間。美國有一家學校的老師就採用這種方法,在學科上他不會讓學生覺得他被當掉了,而是讓學生知道他還沒有過關。這兩種回饋方式,會讓學生對於該學科的努力有很大的差異。
今天,我們聊的是心理學上非常重要的教學概念──成長型心態,我會把它稱為「勇者的心態」,因為它就是打不倒。當你面對挫折的時候,你會知道只要站起來就會更強。在現在社會中,如果我們可以盡可能讓自己、孩子或是學生都保有這種成長型的心態的話,之後出社會或是其他的學習歷程中,也就能夠持正面、樂觀的態度持續成長。畢竟,人的一生怎麼可能會沒有面臨失敗呢?重點就是,當面臨失敗的時候,我們怎麼去看待這樣子的挫折跟困難,如果可以從中學習、再站起來的話,那就真的是一個打不倒的勇者了。下週將由負責與跟各位聊聊內心黑暗面的小惡魔戴伸峰老師跟聽眾朋友們聊聊什麼是「媽寶」,下週五早上6點見!
來來來哩來,填問卷抽大獎
《語言好好玩》 x 《哲學好好玩》 x 《心理學好好玩》,第二季節目即將進入尾聲。感謝各位好好玩之友在空中的支持,我們也想聽聽大家的聲音~只要填寫各節目問卷,就有機會抽中 #鏡文學 最新出版的《完美人類》或《Ring of the Day:台北捷運╳戀愛小說》新書哦!
➽活動時間:2019/05/29(三)-06/23(日)23:59截止。 2019/06/24(一)上午公布得獎名單。
➽活動辦法: 只要填寫各節目問卷,填完後留下連絡信箱或手機,每個節目都提供三本獎品抽出幸運兒。數學老師說:三份問卷都填,中獎機率會大大提升唷!
✎「語言好好玩」問卷:https://www.surveycake.com/s/NeN8e
✎「哲學好好玩」問卷:https://www.surveycake.com/s/ALd8e
✎「心理學好好玩」問卷:https://www.surveycake.com/s/dy6kq
--註1:本活動歡迎世界各地的讀者給我們意見回饋(寫什麼語言我們都會試圖理解),但是礙於寄送問題,中獎者若無在台灣國內可寄送的地址,獎品將候補給下一位幸運兒。
--註2:若三個問卷都填,就有三次中獎機會;然而為求公平,若已中獎,第二份再中獎,便將機會順延給下一位。
--註3:本活動需留下聯絡方式,若未留聯絡資訊或公布後24小時內未回覆,視同放棄資格,將自動遞補下一位得獎者。
聽「鏡文化 為你朗讀」聲音頻道
用iPhone訂閱:goo.gl/WQVkRS
若為Android系統使用者,可下載Google Podcasts或其他聆聽Podcast的軟體,並搜尋「鏡文化 為你朗讀 / Mirror Culture」
還不知道什麼是Podcast?
Podcast(播客)是一個可以用手機訂閱的聲音頻道。訂閱「鏡文化為你朗讀」後,只要有新節目,手機就會自動幫你下載。讓我們的聲音,陪你度過各個你通勤、跑步、洗碗的零碎時間。網頁版的用戶,也可以鏡週刊文化版官網,看到我們最新的節目。
💗 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跟愛的鼓勵:goo.gl/yzh6Vk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0 臺北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