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我們問塔拉.艾特金和她11歲的女兒嘉達,是否想過她們4年前的舉動竟然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塔拉仍舊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說「絕對沒有,沒有人能料想到。」
「當Amy第一次和我聯絡,她說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想邀請我們來台灣,當然,我們知道台灣在世界的另一端,另一個半球,我有點不安,想說,不可能,這一定是詐騙,我真心覺得不可能是真的。」
在與瑪利亞的陳美鈴執行長通了電郵,而且和去年的公益大使──送蚊帳到非洲的凱薩琳.康邁利(Lynda Commale)一家通了電話後,塔拉才終於相信,「但直到我們上飛機之前,這整件事還是非常難以置信,」塔拉說。
「我的意思是,你不能做一些小善事,然後期待可以飛來台灣,因為我們從來沒有期待得到讚許。」
讓街友有家可歸
來到台灣後,在瑪利亞基金會的安排下,嘉達一家人和三重共學團體──心田優遊學園的小朋友相見歡。
心田優遊學園持續數年的關懷街友行動,今年獲頒瑪利亞基金會《小學生公益行動》特別獎,學員發起幫助街友回家計畫,希望透過實際探訪街友,發現問題所在,同時讓大家更了解街友,並設法協助街友經由街賣自力更生,最後有家可回。
和嘉達和塔拉的故事類似,心田的小朋友也是自發性地想幫助街友,共學團體的老師於是引薦專門協助社會邊緣人的「 人安基金會」, 小朋友們從親自做便當、發便當發飯糰、夜訪街友,甚至夜宿街頭,親身體驗街友生活的艱困處境。
這天,嘉達一家和心田的學員一起去艋舺公園,由芒草心協會的陳自強負責導覽。陳自強在成為導覽員之前,也曾露宿街頭,當了7年街友,對他口中的「社會現象區」──艋舺公園的生態瞭若指掌。
一行人來到公園一個有許多大透明塑膠袋集中放置的地點,裡面是街友們的被鋪。陳大哥解釋,「每個袋子上面有號碼,有姓名,才不會搞錯;一個袋子就代表一位街友,晚上在這邊,打開他的睡袋,打地鋪睡覺。」
擁抱街友
突然,心田的小朋友們看到一位女性街友,一夥人一擁而上,親切地叫著「阿美阿姨」,阿美阿姨溫柔地笑著,看到今年才8歲、年紀最小的江昕霓(霓霓)時,更開心地把她擁入懷裡。
這一幕讓塔拉留下極深刻的印象,「昨天當我們看到霓霓跑過去擁抱這位女街友,就好像是她的親阿姨一樣,真讓我們嚇了一大跳,因為我們在加拿大的經驗裡從沒有這樣的情感流露……加拿大的情況,我們比較需要自我保護……而且霓霓的爸媽就一旁,他們的反應也若無事然,對我來說真的很驚人,太不可思議了!」
心田的小朋友在投入服務街友之後,對街友的認知早已跨越一道無形藩籬,破除了刻板印象。
五年級的蔡愷佑說,「我做了夜訪街友,我才知道,街友不是我中的那樣,髒髒臭臭的,其實他們很溫柔,他們都有自己的故事,也不想變成街友。 」
同樣小五的陳奕齊也分享說,「街友都是很友善的,像阿美阿姨,我們原本以為她會像我們刻板印象那樣的街友,會隨便亂打人,我們接觸她後發現她很友善,而且她還怕我們肚子餓, (用她自己的收入)買了很多東西來給我們吃。」
原來,之前孩子們在體驗街友生活時,阿美阿姨扮演了有如「導師」的角色,非常關照這群孩子,也因此和孩子們發展出特別的感情。
龍山寺地區的街友生態和加拿大很不同,塔拉告訴我們,加拿大遊民當中很高比例都有毒癮或者犯罪問題,至少,根據她當天在艋舺公園的觀察,加拿大的街友看來比她在艋舺公園看到的更冷漠、挫敗、絕望,也比較年輕,而她在公園內看到的則多半是老人,也似乎較有歸屬感。
「在新斯科舍省,情況完全不同,我忍不住想是因為兩個原因,第一,缺乏援助、缺乏支持,還有,感覺沒有任何人在乎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