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研究者到藝術評論的身分,龔卓軍開始策展,也不過是近十年的事。他卻能一次次透過展覽,延展我們對臺灣意識的想像。
「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的展場裡,有一幅巨大到觀眾需要抬頭看的廟畫《保生大帝群仙會》。如果看得夠仔細,便會發現畫中保生上帝、仙女和神明的臉,竟都是同一張臉:長得像80多歲老畫師陳秋山自己的面容。不僅如此,陳秋山為了突破傳統民間信仰畫太平面的問題,閒暇時就看動物星球頻道,臨摹動物的解剖與動態,發展出更立體的技法,讓廟畫中的老虎、鳥兒和兔子生靈活現。原來把自畫像藏在畫中的情節,不只出現在文藝復興大師達文西與《蒙娜麗莎》,在台南鄉間的廟宇,就藏著一位如此具實驗精神的藝術家。讓大眾重新看見廟宇民俗的藝術性和珍貴。
而這些細節,都是龔卓軍還沒採訪陳秋山前不知道的事。每策畫一檔展覽,龔卓軍都要先擬出展覽的問題意識、進行藝術家訪談、田野、舉辦論壇、偶爾在臉書上召集踏查工作坊、再出版田野結果。「近未來的交陪」光是田野工作就花了兩年,後來出版的四冊《交陪藝術誌》,賣到全台書店都缺貨絕版,他貼上兩個月的薪水,又出版《藝術觀點ACT68期增刊:台灣攝影史的民俗誌》
聽來耗時又耗力的策展途徑,是龔卓軍結合過去在《張老師》月刊當編輯及哲學背景的訓練,以策畫新聞專題的方式來連結藝術家們,也以哲學思辨的提問方式,深化策展論述。龔卓軍說,對田野的渴望,是源於他生命中曾感受的空虛──完成所有精英教育和社會期待後,他卻無法感覺踏實,「我的父母親都是1949年的移民,『本土』對我而言,本來是個遙不可及的東西。」是因為跟著藝術家學習、面對臺灣的文化和土地,他才得以接觸那些活生生的人,曾經尖銳的性格在人情往來中被拋光,身為外省子弟浮萍不定感,因而能夠安頓在每次與人連結的難得中。透過藝術的力量,他要從民間、山林、甚至是妖鬼文學中,找出那些被長期忽視的、不可見的臺灣。
請聽我們的播客與影音採訪:
龔卓軍專訪》廟宇妖鬼皆藝術(上):生命的欠缺讓我走入田野
龔卓軍專訪》廟宇妖鬼皆藝術(下):用藝術實踐民主
廟宇妖鬼皆藝術(上):生命的欠缺讓我走入田野》上集大要
從編輯到策展 以現象學還原的採訪方式,貼近藝術家生命故事
02:40 ▍讀台大哲學博士班時,因作家夢進《張老師》心理月刊當編輯,開始接觸、採訪藝術家
04:55 ▍如何了解藝術家的生命與創作歷程?分享用現象學的採訪方法,接觸2位藝術家的故事
進入藝術圈起步晚 自學策展的過程
08:40 ▍學術生涯感覺被國科會升等的「大型電動玩具」磨平,從哲學轉換到藝術的世界
11:10 ▍自學藝術評論和策展,從編輯《藝術觀點ACT》,發展當代藝術新的討論形式和平台
14:35 ▍第一次策展:受邀到誠品畫廊,策畫「我們是否工作過量」的機緣與初嘗田野的經驗
他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 卻感覺生命空虛
17:45 ▍因感受到生命的欠缺,意識到自己過去對臺灣文化的陌生,選擇謙遜地走入田野
21:40 ▍因「近未來的交陪」跟台南廟宇交陪的經驗,跟廟公交流時感到最印象深刻的衝擊
廟宇妖鬼皆藝術(下):用藝術實踐民主》下集大要
展覽跟觀眾對話的必要元素:放大的視覺物與召換觀眾思考的提問
01:15 ▍設計大型視覺跟觀眾溝通,談「野根莖:2018臺灣美術雙年展」中十隻大型吉丁蟲
04:20 ▍把抽象的哲學辯證,化成展覽讓人具體可感──策展的核心是提問
策展團隊如何跟藝術家共創合作?關鍵藏在藝術家的感受裡
09:25 ▍展覽如何連結不同藝術家,同時保留每件作品的獨立性
11:40 ▍田野的收穫:為準備新一檔展覽「妖氣都市」,臨時號召臉友去台南小上帝廟踏查
策展是發明 也是實踐民主的共作平台
15:40 ▍在外省家庭長大的龔卓軍,如何透過藝術,一次次觸及「臺灣本土」和「民主」的意義
22:30 ▍連結起社會中每個孤獨原子化的個體,藝術讓人們用開放的方式,創造出精神上的家
「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資訊
- 展期:2019/07/05-2019/09/15
- 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圖書館展演空間 及 A 棟宿舍(臺北市建國南路 1 段 177 號)
- 時間:週二至週日 11:00-18:00 (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免費入場
- 策展人:龔卓軍 X 羅傳樵 X 王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