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7 08:11 臺北時間

【專訪】廟宇妖鬼皆藝術 龔卓軍

mm-logo
文化
龔卓軍坐在建築繁殖場為當代文化實驗場打造的空間。建築繁殖場和呂理煌老師,也是他剛進南藝大教書時,最早接觸到的藝術團體之一。
龔卓軍坐在建築繁殖場為當代文化實驗場打造的空間。建築繁殖場和呂理煌老師,也是他剛進南藝大教書時,最早接觸到的藝術團體之一。
每朵香菇下,都有綿延數公里的菌絲纏繞著土壤,維持地貌的完整。藝術力如菌絲般,包覆著社會表層下的一大片衝突與難題,帶領人們用更開放的方式、形成更堅固的支持系統。此專訪為鏡文化Podcast的新嘗試,看藝術家和策展人是如何一步步捲入藝術創作的,他們用什麼獨特的視角,編織出與社會對話的語言。
本聲音節目採訪分上下兩集,亦有專訪影片於文章末。
從哲學研究者到藝術評論的身分,龔卓軍開始策展,也不過是近十年的事。他卻能一次次透過展覽,延展我們對臺灣意識的想像。
「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的展場裡,有一幅巨大到觀眾需要抬頭看的廟畫《保生大帝群仙會》。如果看得夠仔細,便會發現畫中保生上帝、仙女和神明的臉,竟都是同一張臉:長得像80多歲老畫師陳秋山自己的面容。不僅如此,陳秋山為了突破傳統民間信仰畫太平面的問題,閒暇時就看動物星球頻道,臨摹動物的解剖與動態,發展出更立體的技法,讓廟畫中的老虎、鳥兒和兔子生靈活現。原來把自畫像藏在畫中的情節,不只出現在文藝復興大師達文西與《蒙娜麗莎》,在台南鄉間的廟宇,就藏著一位如此具實驗精神的藝術家。讓大眾重新看見廟宇民俗的藝術性和珍貴。
「近未來的交陪」展覽裡,陳秋山在檜木版上創作的《保生大帝群仙會》,突破過往廟畫直接畫在牆上,易被燻黑也難以修復,讓珍貴的廟畫更易於保存。
策展團隊向仁德大甲慈濟宮借來舊廟牌與已故國寶級畫師陳壽彝畫的門神。
龔卓軍策畫每檔展覽中,幾乎都有超大型輸出的主視覺。圖為「近未來的交陪」展覽在舊糖廠的外觀。
而這些細節,都是龔卓軍還沒採訪陳秋山前不知道的事。每策畫一檔展覽,龔卓軍都要先擬出展覽的問題意識、進行藝術家訪談、田野、舉辦論壇、偶爾在臉書上召集踏查工作坊、再出版田野結果。「近未來的交陪」光是田野工作就花了兩年,後來出版的四冊《交陪藝術誌》,賣到全台書店都缺貨絕版,他貼上兩個月的薪水,又出版《藝術觀點ACT68期增刊:台灣攝影史的民俗誌》
聽來耗時又耗力的策展途徑,是龔卓軍結合過去在《張老師》月刊當編輯及哲學背景的訓練,以策畫新聞專題的方式來連結藝術家們,也以哲學思辨的提問方式,深化策展論述。龔卓軍說,對田野的渴望,是源於他生命中曾感受的空虛──完成所有精英教育和社會期待後,他卻無法感覺踏實,「我的父母親都是1949年的移民,『本土』對我而言,本來是個遙不可及的東西。」是因為跟著藝術家學習、面對臺灣的文化和土地,他才得以接觸那些活生生的人,曾經尖銳的性格在人情往來中被拋光,身為外省子弟浮萍不定感,因而能夠安頓在每次與人連結的難得中。透過藝術的力量,他要從民間、山林、甚至是妖鬼文學中,找出那些被長期忽視的、不可見的臺灣。
請聽我們的播客與影音採訪:

龔卓軍專訪》廟宇妖鬼皆藝術(上):生命的欠缺讓我走入田野

龔卓軍專訪》廟宇妖鬼皆藝術(下):用藝術實踐民主

廟宇妖鬼皆藝術(上):生命的欠缺讓我走入田野》上集大要

從編輯到策展 以現象學還原的採訪方式,貼近藝術家生命故事
02:40 ▍讀台大哲學博士班時,因作家夢進《張老師》心理月刊當編輯,開始接觸、採訪藝術家
04:55 ▍如何了解藝術家的生命與創作歷程?分享用現象學的採訪方法,接觸2位藝術家的故事
進入藝術圈起步晚 自學策展的過程
08:40 ▍學術生涯感覺被國科會升等的「大型電動玩具」磨平,從哲學轉換到藝術的世界
11:10 ▍自學藝術評論和策展,從編輯《藝術觀點ACT》,發展當代藝術新的討論形式和平台
14:35 ▍第一次策展:受邀到誠品畫廊,策畫「我們是否工作過量」的機緣與初嘗田野的經驗
他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 卻感覺生命空虛
17:45 ▍因感受到生命的欠缺,意識到自己過去對臺灣文化的陌生,選擇謙遜地走入田野
21:40 ▍因「近未來的交陪」跟台南廟宇交陪的經驗,跟廟公交流時感到最印象深刻的衝擊
策展人龔卓軍2004年才接觸到藝術的世界,希望將哲學思考的方式實踐在藝術中。

廟宇妖鬼皆藝術(下):用藝術實踐民主》下集大要

展覽跟觀眾對話的必要元素:放大的視覺物與召換觀眾思考的提問
01:15 ▍設計大型視覺跟觀眾溝通,談「野根莖:2018臺灣美術雙年展」中十隻大型吉丁蟲
龔卓軍在去年「野根莖」的展覽中,放置了10隻大型吉丁蟲模型當作動線指引,希望跟觀眾對話。翻攝自國立台灣美術館臉書
04:20 ▍把抽象的哲學辯證,化成展覽讓人具體可感──策展的核心是提問
策展團隊如何跟藝術家共創合作?關鍵藏在藝術家的感受裡
09:25 ▍展覽如何連結不同藝術家,同時保留每件作品的獨立性
11:40 ▍田野的收穫:為準備新一檔展覽「妖氣都市」,臨時號召臉友去台南小上帝廟踏查
龔卓軍在臉書上隨機號召網友,去台南小上帝廟踏查許丙丁漫畫《小封神》的場景,po文後短短幾小時就有十幾個人聚集,對他而言是非常難得的機遇。
龔卓軍出生在外省家庭,但從小在台南長大,也能用流利的台語跟小上帝廟裡泡茶的老人家們聊天,阿伯們也熱情地分享他們童年記憶裡聽過的《小封神》。
策展是發明 也是實踐民主的共作平台
15:40 ▍在外省家庭長大的龔卓軍,如何透過藝術,一次次觸及「臺灣本土」和「民主」的意義
22:30 ▍連結起社會中每個孤獨原子化的個體,藝術讓人們用開放的方式,創造出精神上的家
「妖氣都市」開展前夕,龔卓軍與策展團隊徹夜佈展,想展現現代化都市裡,妖鬼的氛圍。

「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資訊

  • 展期:2019/07/05-2019/09/15
  • 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圖書館展演空間 及 A 棟宿舍(臺北市建國南路 1 段 177 號)
  • 時間:週二至週日 11:00-18:00 (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免費入場
  • 策展人:龔卓軍 X 羅傳樵 X 王嘉玲
這次展覽從文學出發,想探討臺灣本土的巨妖可能會長什麼樣子,也跟VR/AR的團隊、插畫家和聲音藝術家合作。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1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