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6 06:01 臺北時間

【明星表態如走鋼索(下)】「好萊塢的導演只有一個 它的名字叫中國」

mm-logo
文化
華裔女星劉亦菲在迪士尼電影《花木蘭》的劇照。(網路截圖:IMDB)
華裔女星劉亦菲在迪士尼電影《花木蘭》的劇照。(網路截圖:IMDB)
不管是對政府當局還是對粉絲,影星和品牌在中國牽涉到意識形態的都必須小心翼翼。
同樣的風險不只存在港台的娛樂圈,用樣也影響到好萊塢。
中國即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這也影響到好萊塢的製片們的取材和選角。不過一牽扯到政治,就可能在網路引發不預期的骨牌效應。
香港的街頭抗爭就是一例。在迪士尼電影《花木蘭》擔綱的華裔女星劉亦菲,在微博發表了支持港警的貼文,結果在中國大陸以外地區引發了一波抵制木蘭(#BoycottMulan)的風潮。
好萊塢找了華裔的劉亦菲,目標是瞄準中國市場。從中國市場來看,劉亦菲的表態這或許是政治正確的做法,但是從全球市場的角度來看,這有可能是錯誤的商業策略。投資人等於要決定是否願意為了中國而放棄全球市場。
在好萊塢有個開玩笑的說法,說好萊塢電影現在導演只有一個,它的名字叫中國。對美國電影業來說,中國是巨大的商機,不過這個商機也充滿風險。
過去,美國透過好萊塢文化向全世界輸出美國的意識形態,如今中國的資金和市場,開始在好萊塢展開無聲的文化滲透。
為了讓美國電影打入中國市場,有一些主題不能碰觸、有一些內容必須刪除修改。有些電影在拍攝過程就請相關的中國專家們進行審查,對劇本做必要的修改。
如今許多好萊塢電影裡,涉及敏感犯罪情節的場景往往從中國內地改到香港,而空汙嚴重的畫面則一律刪除。〇〇七系列電影《空降危機》裡,龐德殺死中國保安的段落在中國播出的版本裡被刪掉了;《世界大對戰》裡原本外星人應該把中國長城炸一個大洞,為了討好中國市場硬是把地點改成了印度泰姬瑪哈陵;而電影《紅潮危機》,為了把入侵的大反派由中國改為北韓,電影公司多花了100萬美元後製費用修改標誌。
《捍衛戰士》的信電影裡,中華民國和日本的國旗早修改,外界推測是基於中國市場考量。(網路截圖:twitter)
還有些更乾脆和中方合作出資和製作。2018年的《不可能的任務》、《猛毒》、《環太平洋2》就是其中的例子。
在這個連天真無害的維尼小熊都會觸動敏感神經的國家,好萊塢卻曲意配合。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的岡薩雷斯(Mike Gonzalez)對此曾對好萊塢做出嚴厲的批評:
美國的觀眾被迫接受電影審查--不是美國自己的審查,而是外國勢力的審查--共產黨的審查。我們看到的是中國美好的一面,電影裡頭中國是正常國家,和巴黎英國德國沒什麼兩樣。顯然情況不是如此。如果你講德國政府的壞話,你不會有什麼問題。如果你說中國政府的壞話,他們會把你關進牢裡。這些製片們讓中國指揮拍片,已經成了侵害表達自由的共犯。
為什麼六四天安門的電影沒人拍?它有戲劇張力。有學生被軍人鎮壓,有流血,有死亡,還有背後陰謀。但是好萊塢從沒拍過天安門的電影。為什麼?因為想拍天安門的電影公司知道自己會永遠從中國電影市場排除。
參考資料: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anity Fair, Guardian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1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