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在國外拍過兩部同志電影的楊曜愷,回到故鄉香港尋找題材時,發現江紹祺教授所寫的《男男正傳:香港年長男同志口述史》,「自己是香港人,心裡都想拍跟香港有關、講廣東話的故事。這本書有12個60歲以上的男同志故事,每個背景都是大家比較少接觸到,可能結婚生子有家庭、有的獨居。」透過作者再去認識這些受訪者,發現其中有些人已經過世,有的不在香港了,「讓我覺得更該拍出來。」
相較於大部分同志電影的人物都在出櫃與否掙扎,《叔.叔》的兩位主角甚至沒有想要跟家人出櫃,楊曜愷說自己訪問過的一位香港高齡同志,表示這輩子沒有出櫃也不會遺憾,「因為有家庭、有子女,回家老婆會煲湯給他喝,子女給他家用錢,跟自己當初從大陸偷渡到港的生活相比,沒有什麼好遺憾了。對於年輕的一代同志來說,一輩子到60歲都沒出櫃也許有些缺憾,但他們做不做自己不是很重要,反而是身在體制內、盡責任比較重要。」
《叔.叔》片中有些情節,可能會讓台灣觀眾感到似曾相識,例如紀錄片導演陳俊志生前在《無偶之家》,曾拍下同志三溫暖的老闆在除夕夜下廚,請大家吃年夜飯,因為許多身份不被認同、趕出家門的同志無法回家過年,就來三溫暖圍爐吃年夜飯,《叔.叔》也有在同志三溫暖一起開飯的鏡頭。楊曜愷說沒有看過《無偶之家》,而這段開飯的鏡頭是來自個人的親身經歷,「香港三溫暖真的有這樣的地方,可以坐下來一起吃飯。」而且當初他要坐下來吃飯時還被制止,「因為要先去登記才可以!」
影片還有另外一個台灣味,就是採用老歌〈微風細語〉穿插在片中,甚至歌曲襯托的畫面,也頗有70年代台灣三廳片的風格。楊曜愷解釋會採用〈微風細語〉的原因,是70年代這首歌在香港很紅,加上兩個男主角的設定,像是太保的角色是從中國大陸偷渡來港,有個同伴在途中過世,用這首歌懷念當初他們的情誼。
袁復華的角色則是有一張珍藏多年的明信片,寫著「From Tainan with Love」,暗示他曾有過來自台灣的朋友、情人,〈微風細語〉則是一種寄情。楊曜愷說自己沒聽過「三廳片」這個名詞,但片中出現許多吃飯的畫面,是因為香港人工作時間都很長,「吃飯變成跟家人唯一的溝通跟集會,也許不是真的聊天,只有眼神的交流,儘管很多吃飯的戲,但情緒都不一樣。」
《叔.叔》雖然是同志電影,卻一直到47分39秒,才讓兩位男主角親吻,為什麼會拖那麼久?楊曜愷解釋這是因為太保的角色原形,覺得自己不是同志,「只是覺得男男之間的性關係,類似一種毒癮。所以親吻要發生在這個角色確認自己是同志,加上兩人之間的種種相處後發生,所以才會拖那麼久。」
此外台灣很多反同言論,最後發現都跟教會脫離不了關係,但影片安排袁復華的角色不斷跟朋友傳教,不是很矛盾嗎?導演解釋說在田野調查時,發現滿多男同志都是教友,「香港人很實際,覺得是可以分開的,只取自己相信的部分,當然袁復華的角色就是這樣,最後他看到太保女兒的婚禮,覺得兩人再也無法在一起,所以送十字架給對方,希望兩人下輩子可以在一起。」
兩位男主角太保、袁復華都同時入圍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楊曜愷表示這兩位在戲劇表演上都給了超乎預期的演出,「他們兩人之間有些化學作用,缺一不可。如果不是他們的話,也不會這樣精彩。」如果要他選的話,他希望最想拿最佳劇情長片,「電影還是大家合作的作品,如果拿到最佳影片,就算肯定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