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方便請假帶孩子復健,洋洋爸媽在台東開了一家簡餐店,我上粉絲專頁查看,頭貼是卡通化的洋洋笑臉,塗鴉牆上,不時出現「因孩子看病所以店休」的公告。
【遠地就醫的孩子們4】病痊癒很難 父母生老二是為了日後可以照顧他

洋洋爸則必須再想得長遠一些。洋洋病後6年,他們又生了一個弟弟,我以為只是病情穩定,有了餘裕,不料他回答:「因為他的病很難痊癒,只能控制。我們是想說,我們也會老,不見得可以一直陪在他身邊,就可以有一個人照顧他。」
異鄉人之家 週週送暖
而愛澄,則還滯留台北做治療。在麥當勞叔叔之家,週三晚上固定舉辦「主廚到我家」活動,由飯店大廚為住宿家庭準備晚餐,愛澄協助製作魚排時,愛澄爸先上樓洗衣服,之後和愛澄一起坐在房間門口接受採訪,真的就像在家裡聊天一樣,聊化療前他如何抓住愛澄抗拒的手剃掉頭髮,聊在醫院過農曆年,媽媽和妹妹回台灣探望她,卻因為她在小兒ICU(加護病房),只能見面五分鐘。

聊起今年生日,包著頭巾的愛澄說:「我生日那天很多人來看我,也有辦派對。那是我最開心的一次生日。」所謂的很多人,是爸爸邀請了教會的朋友和同病房的孩子,買蛋糕幫她過生日。我故意逗她,怎麼最開心的一次生日,媽媽和妹妹都不在身邊?她囁嚅地說:「沒關係。」

我則想起義牧的弟弟,和她一樣,在自己或家人的就醫過程中,都很思念媽媽。我問她有沒有最感謝的人?她童言童語地說:「一個人喔?不一定耶,我有很多人都很想感謝。」我暗示她:「譬如現在坐妳旁邊的人?」又追問,爸爸做過最讓妳感動的事是什麼?「譬如睡前會唱歌給妳聽嗎?」結果她說:「不會,他都是放音樂。我以前睡不著都是媽媽唱歌給我聽。」
互道聲辛苦 攜手相伴
忽然就感傷了起來。在那麼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每個房間都承載著許多心酸的故事。像同樣乾淨明亮的兒癌病房,一起努力的孩子們,有時也會面臨朋友「忽然就畢業了」的狀況。我想起義牧接受採訪時,我們最後問他,想跟媽媽說什麼?他有點害羞地說:「辛苦了,讓妳被摧殘這麼久。」義牧媽報以微笑,說:「你也辛苦了。」

我總想,再長再累的旅程,最後可以說出這二句話,也就值得了。
或是像愛澄在採訪過程中活力漸失、一直摸肚子,被我發現,原來是一直掛念著晚上六點開飯,有她幫手烹製的魚排。我問她是不是餓了?她點頭。我才後知後覺地意識到,沒有比讓孩子開心吃飯更重要的事,也沒有比孩子健康更重要的事,趕緊結束採訪,只見她瞬間又恢復了活力,蹦蹦跳跳地奔向餐廳。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