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就是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願望。義牧媽林佑達還記得,尚未確診的那段時間,各種檢查,都無法查出病因,一天,甚至口吐白沫,陷入昏迷,「我們第一次看到,快要嚇死。」那時候,她想起了義牧很喜歡一個樂高的城堡。
【遠地就醫的孩子們番外篇】狂犬般的就醫過程 一度連醫師都嚇跑

撇除遠地就醫,帶孩子看醫師,本來就不是容易的事。打針、吃藥、開刀、做化療,該如何向孩子解釋,所有現在的痛苦,都是為了將來的快樂?
義牧一進加護病房,「我們就趕快去找那一座城堡,因為你不知道狀況,你不知道他還會不會清醒過來。」義牧爸上網搜尋,開車半小時取回,義牧媽連夜邊哭邊拼地完成。「隨時等著可以去探望的時候,我就帶著那個城堡去。可是他那時候沒有意識,恢復、回到普通病房後,又短暫失去了視力,所以我就拿著城堡叫他摸,這是你要的那隻白馬,城堡的白馬…你要趕快好起來,城堡在等你。」

然而在溫馨場面之後,卻是一連3年多辛苦的治療過程。義牧自己都記得被媽媽形容為「情緒失控爆掉」的場景,「咬人、打人、撞頭、踢人、丟東西…」義牧請我想像一隻得了狂犬病的狗,「像被另一個人格占領嗎?」母子兩人併肩坐,媽媽點頭,孩子沉默。
所以,那段期間,除了生理上的驅病,心理上還要驅魔。定期看心理醫師,但連心理醫師都嚇跑了。「進去就是一直踢一直踹,不知道為什麼,就一直很生氣,打自己的臉,打到流鼻血,(血流)滿地。」義牧又補充了:「就是故意把鼻血擤出來。」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就像也沒人能回答為什麼,為什麼孩子會罹患急性淋巴型白血病?為什麼孩子會失控到同房的病人只能落荒而逃?
義牧媽說:「我曾經走出去(病房),很難再走回來。我出去流浪了很久很久,我想說沒關係,護理師都會照顧三餐,藥都會有人看著有沒有吃,我真的不想回病房。」很久很久是多久?她說:「久到隔壁床的媽媽打電話給我,她說你要不要回來?你兒子在找你。」
笑著說的話,內裡是無限的愧疚,以及擔心孩子二度受傷,還要在話中穿插好溫柔的安慰,對義牧說:「也不是故意的啦。我知道,你不用擔心。」

但再怎麼無法承受,知道孩子有心願,還是會盡力實現。像義牧因為看了卡通《活力少年王》而愛上溜溜球,義牧媽就上網幫他找,「一個很熱心的大哥哥,他就說他可以來看看他,就促成了這個約定。第一次相遇的時候,義牧講了很多卡通裡的招式,結果大哥哥全部都做出來了,他就眼睛就亮了,從那時候開始學。」
如今病已痊癒,但溜溜球的技術並未生疏,他還在我們面前秀了幾招。篩過痛苦所留下的美好,都變成生命的禮物。就像願望是到苗栗海邊看大風車的洋洋,最後也真的去了。洋洋爸黃大維說:「他叔叔開車載他去。因為是冬天,風又大,所以只能在車上看,不能下車。」但應該也是洋洋無法忘懷的場景吧?
就像義牧的城堡一樣。我在想,每個孩子的願望,都像是一個城堡,做父母的無不盡力為孩子建造,讓孩子在裡頭健康快樂的長大,至少,在最艱難的看病過程中,留下快樂的回憶。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