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S03E10】聽專家的話對嗎? 達文西、湯姆克魯斯和喝牛奶的蛇
上一集我們介紹了如何讀懂民調。民調在選舉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想正確解讀民調嗎?錯過的朋友們記得回去收聽或閱讀喔!今天是本季的最後一集,我們要來介紹一種非常重要的謬誤,稱為「訴諸權威的謬誤」(appeal to authority)。在先前的節目中,我們介紹過各式各樣的謬誤,為什麼今天又要提謬誤呢?這是因為訴諸權威的謬誤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謬誤,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一些批判性思考的書籍中都會將其獨立出來介紹。
萬事找專家
這裡所說的權威主要是指專家(expert)。專家的意見非常重要,指導著我們的人生。在生活中遭遇到問題,無法判斷,我們會向專家求助。例如:生病的時候,我們向醫生求助;有法律問題,我們找律師;家裡的水管有問題,我們找水電工。所謂「術業有專攻」,各個領域的專業人士都是專家,解決我們各式各樣的問題。甚至,學校的課本也都是專家寫的。我們從小到大接受教育,仰賴的就是書本裡的知識。
對於各領域的知識,我們不可能全部親身去發現,大部分都是專家告訴我們的。在很多事情的判斷上,我們會請專家幫我們做判斷,這是因為專家懂的比我們多,我們可以信任他的判斷。當我們接受專家的判斷時,我們不需要自己提出額外的理由。當地球科學的課本告訴我們地球會繞太陽公轉,我們就直接接受,不必再做論證。
如果今天有人的主張跟專家的意見衝突,那麼我們可以合理質疑他的主張。例如,假設你發生不明原因的背痛,骨科醫生告訴你是因為脊椎側彎,媽媽跟你說是心理作用,你會相信誰?如果媽媽不是醫生的話,那麼你可能就要對媽媽所說的話打折扣。對於背痛的了解,媽媽不太可能比骨科醫生多。
那麼,萬一專家的意見與其他專家的意見衝突呢?這個時候我們也要特別小心,不要貿然接受任何結論。例如,關於中共是否會武力犯台一事,專家的意見一直以來都有衝突。去年底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舉辦會議,請來兩名專家針對此一議題進行激辯。如果連專家都沒有共識,那麼我們這些非專家的人就不該遽下結論。只有在下列兩個條件的其中之一滿足時,我們才能說自己做出可信的判斷:要嘛專家到最後達成共識,讓我們能相對放心的接受他們的判斷;要嘛我們讓自己也成為專家,努力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與累積經驗。後者當然不容易,但並非不可能。
找專家也有事?
為什麼訴諸權威會是一種謬誤呢?其實,有些學者認為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濫訴權威」。前面說過,仰賴權威是合理的,面對專業領域的問題,權威能協助我們判斷一個主張的對錯;有問題的不是訴諸權威,而是濫訴權威。當我們把不是專家的人當成專家,並仰賴他們來幫我們做判斷,這個時候就犯了濫訴權威的謬誤。濫訴權威可分成兩種情況。
首先,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是專家,不代表他在另一個領域也是專家,一般人很容易忽略專家是有分領域的。一名文學教授如果在臉書上大談神經科學,斷言說換腦手術在五年內會發生,我們對他的說法可能要持保留態度。理由並非是他不是專家,而是他是文學專家,但不是神經科學的專家,換腦牽涉到的不是文學,而是科學。
但是我們很容易因為一個人的專家身分,就把他對其他領域的發言都看成有一樣的可信度,殊不知隔行如隔山。當然,歷史上曾出現過一些全能型的通才,例如達文西或亞里斯多德,在許多領域都有驚人的表現,但這些畢竟是少數。現代這個專精化的社會,專家大多只專精於一個領域,頂多專精兩個領域,但就連雙重專業都是極少數。
濫訴權威的第二種情況是,我們很容易因為一個人的名望、地位甚至性吸引力就把他當成專家。一個很有名的例子是湯姆‧克魯斯。他曾經在電視節目上抨擊精神醫學是偽科學,並說抗憂鬱的藥物都是騙人的,對抗憂鬱真正有效的是運動與吃維他命。這番言論一出,馬上引來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的回應,指出湯姆‧克魯斯的說法無法否決掉多年來科學家的研究成果。
先不管湯姆‧克魯斯說得對不對,如果我們因為他有名望、地位或者是魅力就接受他的說法,那就犯了濫訴權威的謬誤。我相信很多湯姆‧克魯斯的粉絲會因為剛剛提到的那些因素就相信他對精神醫學的看法,但這不會是一個讓我們質疑抗憂鬱藥物的好理由。此外,這裡也出現了先前提過的非專家與專家意見的衝突。湯姆‧克魯斯對抗憂鬱藥物的理解會比美國精神醫學會來得多嗎?除非他能提出可靠的證據,否則對於他的說法我們最好抱持懷疑態度。
以上這些討論並不是說文學教授不能發表對換腦手術的看法,或是湯姆‧克魯斯不能發表對精神醫學的看法,或是他們一定是錯的。重點在於,當我們訴諸專家看法時,我們要能判斷對方的說法是否真正可靠。如果對方不是真正的專家,他們的看法我們自然不能貿然接受。
怎樣才是專家?
這裡一個很根本的問題是,我們要怎麼認定一個人是真正的專家?有兩個最根本的要求必須滿足。首先,我們可以看對方的教育背景,是不是有相關的學位?取得學位的大學是不是好的學校?總統大選之前,許多人為了蔡英文的博士學位真假而鬧得沸沸揚揚,可見學位多麼重要。學位證書就像證照一樣,是專業的證明。
其次,在相關領域有豐富的經驗也很重要。許多在大學授課的教師雖然沒有博士學位,但在專業領域有很豐富的經驗,因此仍被視為專家。
當然,以上這兩點只是最小的要求,無法有絕對的品質保證。我們也時常聽聞有人從名校畢業,專業卻還是備受質疑;或者是有些人有豐富的經驗,卻還是不太可靠。後者的例子可在政治領域看到,有一些政治人物有豐富的從政經驗,卻還是很差勁的政客。一般說來,有這兩點最小要求就夠了,但若還想有更進一步的判斷依據,底下有兩個指標可供參考。
首先,同儕之間的聲譽很重要。如果一個人在他自己的領域中贏得其他同儕的認同,這種人應該具備真材實料。雖然這麼說誇張了點,但港漫《火鳳燎原》中有一句名言說,「有一種天才是天才公認的天才」,這不就是同儕聲譽嗎?回過頭來,所謂的聲譽,當然也可以包括得過重要獎項或是擔任重要職位,這兩個條件都足以說明其能力有經過同行認證,可以信任。
第二個指標是關於專業成就。如果一名腦神經外科醫生曾經成功完成過相當困難的開腦手術,那麼他對相關病情的判斷就更值得相信。或是,如果一名小說家曾經寫過暢銷40國的經典,我們也更有信心相信他是真正的說故事專家。專業成就就是證明自己是真正專家的最直接方式。
就算我們能夠判斷誰是專家,或者誰是專家中的專家,也還得小心一種狀況,就是專家可能會帶有偏見。專家畢竟是人,只要是人都還是會受到金錢、政治、人情等種種因素的影響而做出不當的判斷。我們必須謹慎評估這種情況。一旦察覺專家的意見受到非專業因素的影響,我們就不應該貿然接受專家的主張。
專家也會犯錯嗎?
既然提到專家是人,就不能不提犯錯這件事。是人就會犯錯,但我們不能因為專家犯了小錯誤就抹煞他的專業。福爾摩斯曾辦過一個案子,根據故事裡的描述,凶手養了蛇,而且還餵蛇喝牛奶。但事實上蛇並不喝牛奶。即使柯南‧道爾在福爾摩斯探案中犯了生物學的錯誤,這也不代表他就不懂怎麼寫推理小說。同理,很多哲學家的理論也許在某些部分有邏輯錯誤,但這不代表他們的整本著作都因此失去光彩。犯錯人人都會,專家也不例外,若有不犯錯的權威,那大概只會是上帝。在政治上,很多政客喜歡把小錯誤放大,用來攻擊對手,讓對方顯得一無是處,但其實這是沒有道理的。
濫訴權威的討論也跟如何在網路上查找資料的議題有關。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只要一有不知道的事就會上網查資料,但我們能確定我們查到的資料來源可靠嗎?有些人找資料,在google輸入關鍵字後,就把跳出來的第一個網頁點開來閱讀,也不管是誰寫的。其實這是很危險的。我們應該要注意,這文章的作者是誰?上面有沒有載明作者有相關背景訓練?在其他網頁能查到作者的相關資料嗎?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調查工作。如果沒有確認清楚,我們可能會讀到「假專家」的文章,也就不太可能獲得可信的資訊。
除了調查上述事項,我們還可留意一件事,就是作者是否有在網頁上留下聯絡方式。一個真正對相關議題有研究、負責任的作者,通常會留下聯絡方式,這也是一種專業的表現。
當然,網站本身隸屬什麼單位也很重要。如果你讀到關於醫學的研究報導是醫院的官方網站發布的,可信度當然就很高。發布單位本身如果就是相關的單位,訴諸這樣的資訊就比較不會有濫訴權威的問題。
在這一季的節目中,我們介紹了批判性思考的方法,希望透過這樣的介紹,能讓聽眾朋友們在思考上有所啟發,培養更準確的判斷與思辯能力。這一季的節目到此告一段落,謝謝各位收聽,也謝謝各位一直以來的支持,祝大家新的一年都能平安順利。
參考書目:Vaughn, L. 2013. The Power of Critical Thinki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想聽更多聲音節目?
2019年10月鏡週刊推出全新聲音平台《鏡好聽》,每天都節目上線,聽記者聊採訪幕後,聽作家談談創作,還有聽名人朗讀好書。讓我們的聲音,陪你度過各個你通勤、跑步、洗碗的零碎時間。
最多獨家更新內容只在《鏡好聽》: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