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動漫祭」(FF)執行長蘇微希分析,同人圈傳統上較封閉,不過隨著台灣同人活動在2000年後趨向常態舉行,十多年前接觸到同人文化的青年學子,現在都已成為社會中堅,有些也成為家長。「他們帶著對同人文化的熟悉,進入社會各個階層,連帶也影響周遭的人,對同人的理解提升。」
「我記得有一次在巡攤位時,看見一位西裝筆挺的中年上班族,坐在攤位,有些不協調。」蘇微希回憶,當時她因為好奇,客氣詢問:「這是您的攤位嗎?」對方回覆有些不好意思:「不是,我小孩去上廁所,所以我幫他顧一下。」
「社會對於多元價值的認可,讓現在的家長們比較能接受畫漫畫、參加同人場,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很不錯啊!」蘇微希說。
另一個轉變是媒體態度。蘇微希舉例,早年曾有媒體以「群魔亂舞」形容同人活動,甚至用偷拍方式報導。為了增進社會大眾對同人文化理解,FF特別設立媒體接待處、主動發放新聞稿,「活動移到花博後,我們慢慢發現來的記者都很瞭解狀況,甚至先查好場內哪些社團是他們有興趣的,請我們協助詢問採訪事宜。」
「台灣同人誌販售會」(CWT)主辦單位、同人誌數位有限公司執行長鄭文福觀察,以前媒體可能搞不清楚什麼是「同人」,「只把Cosplay當成是同人展主軸,忽略了同人的真實面貌。」「但現在很多人都知道同人創作,也知道我們不只有二創,還有很多出色的原創作品。」
台南應用大學漫畫學士學程在CWT57舉辦首次畢業展,負責籌劃的助理教授黃建芳,是首度參與同人活動。「我對同人場的印象都是看電視報導,以前沒有接觸。這次接觸之後,很鼓勵大家來看一看。」
「因為這是一個很多年輕人的場域,」黃建芳解釋,「去瞭解青少年在想什麼、要什麼,為什麼會喜歡,新舊觀念或許可以更拉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