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川與藝文紀錄片結緣,可從90年代說起。當時他接受前衛出版社委託拍攝《賴和》《楊逵》《東方白》《林雙不》等本土文學家系列紀錄片,後來又拍許多藝術節慶的影片,例如:美術展覽《淡水河上的風起雲湧》、淡水河裝置藝術節《1995後工業藝術祭》以及高雄貨櫃藝術節等。1999年到2009年間,黃明川的《一百位臺灣詩人影音計畫》更是一大工程。
拍攝《一百位臺灣詩人影音計畫》時,黃明川表示,「當時我設定的詩人條件是年紀必須比我大,這些受訪的詩人中,各有不同的說話口音,無論他從哪來都有自己的腔調,例如詩人羅門來自海南島,那就是一般台灣人較少聽到的腔調。」他也透露,100位詩人受訪的態度也不太一樣。有人堅持不讓他進入私領域;有的卻請他進到房間、甚至穿上病房的睡衣入鏡,在床邊讀詩。回想這系列作品,黃明川也感慨地透露,100位詩人如今已走了大概45位。
黃明川強調,紀錄片除了留住一去不返的珍貴影像,也看得出時間累積的厚度,因此他大量追蹤記載、也透過長期蹲點,看到藝文創作者的變化。例如他拍旅美行為藝術家楊金池的紀錄片《肉身搏天》,就花了5年;拍藝術家賴純純的《賴純純—縱花烈放》,耗時16年;而拍藝術家梅丁衍的《梅丁衍─辛辣國族》,花費的時間更久,歷經兩度政黨輪替。
他說,「《梅丁衍》我花22年的時間,一直忍耐,沒有放到之前的《解放藝術》系列,覺得還不夠。因為梅丁衍原本嚴格的把我隔在外面,不讓我進入他私人世界,只能看他的作品,所以我一直等,等他對我的防衛慢慢減少,才讓那部片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