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社長廚房手記155】新版切仔麵 有暖暖老店回憶的生日麵

mm-logo會員專區美食旅遊
這兩年生日,剛好都把我最愛的「切仔麵」當成壽麵,還融入了兒時吃「暖暖麵店」的回憶。
這兩年生日,剛好都把我最愛的「切仔麵」當成壽麵,還融入了兒時吃「暖暖麵店」的回憶。
今天過生日,既然要吃壽麵,就簡單做個從小吃到大的「切仔麵」好了。我愛切仔麵,覺得清湯掛麵上擺放的兩片如紙片薄的豬肉真是絕品。小時候家住基隆暖暖,暖暖街媽祖廟對面的麵店,三不五時會去交關。麵來之前會請老闆多放點油蔥,儀式一般先吃掉那兩片肉,然後把油蔥和韭菜豆芽拌開,趁熱把麵吃下,老闆說那個湯頭是每天一早搶到的豬頭熬煮出來的,那個香味真是無法形容的美味。
台灣的傳統小吃,往往伴隨著小鄉鎮的街廟文化。暖暖街的鐵道旁,從有記憶以來就有這座「安德宮」,但我們都只叫媽祖廟。媽祖廟前有廣場,廟會迎神會搬演歌仔戲、布袋戲。廣場右邊臨街有一排菜攤和小吃,有點閒錢時,我會在這裡吃花生湯泡膨餅。媽祖廟正對面靠右,就是從小吃到大的「暖暖麵店」。
小時候記得麵店老闆乾乾瘦瘦的,面頰都凹下去,但目光炯炯有神。他女兒在旁邊幫廚,後來已是她掌廚。不管是她或老闆,遇到我和同學,都會給我們「麵多」,因為我們是暖暖國小躲避球班校隊。
暖暖國小躲避球非常有名,女生隊多次蟬連全國冠軍,男生隊差一點,我們這一屆是全國亞軍,輸給台北市西門國小。國小升小五時全校海選躲避球校隊,我幸運入選,不過,球技一般,只能做後補球員。後補球員平常除了練球外,還要兼打雜跑腿。
記得有個星期天西湖國小來訪,一早教練清點主力球員,施榮東、葛志成到了,但不見游添福蹤影,我想這下子我或班代陳由良這些後補球員可以上場,沒想到教練不但沒有考慮,還點名說:「裴偉,你知道游添福家住哪裡吧,現在去通知他來打球。」
游添福家住東勢坑,我從暖暖國小快步離開往山裡走,向暖東峽谷方向前進,路越走越窄,路面越壞。這邊的住家多依賴裡面的礦場維生,路邊的花草越來越繁密,太陽越升越高,我也越走越慢,有時還停下來辨識野花,反正球賽2個小時後才開打。
游添福的家很好認,路口有一棵山櫻花,山櫻花後一個爬坡,沿著坡高高低低像山寨般蓋了許多矮房子,可能是礦坑宿舍,游添福就住在其中一家。我到了坡下房前,用力喊幾聲游添福的名字,沒多久,游添福從一間房子探頭出來,問清楚什麼事,換了球衣快速出門。
我記得從學校走到他家用了快1小時,回學校快得多,只有半小時,趕上了比賽。那場比賽我們輸了。比賽一結束,西湖國小才走出校門,教練也是我們的班導就罰全班跪大操場,後補球員沒機會上場打球,罰跪倒是一視同仁。
如常地罰跪完,我和施榮東走路回家。他家在國小後山的產業小鐵道旁,我很習慣陪他走這段路,這段小路是個大ㄇ字,小路的盡頭與暖暖街交口就是「暖暖麵店」。那天我們又累又餓,一起去吃麵,麵店老闆看我們哭過,送上兩碗麵堆得好高好高的切仔麵,上面除了兩片豬肉,還加了三片紅香腸,我們沒聊什麼,唏唏嗦嗦迅速吃完麵各自回家。我被擋在火車道柵欄前,噹噹噹的示警聲中,我仰頭側望媽祖廟,金黃色的琉璃瓦被太陽照得刺眼。
今天生日就來煮切仔麵。到肉舖找豬肉,南門市場「泉發肉店」的老闆娘仔細問我的用途,然後説一般切仔麵用豬後腿腱,俗稱老鼠肉,但也隨即推薦了三種肉,豬舌、嘴邊肉和邊肉(二層肉)。她說這三種肉吃在嘴裡層次不同,很適合用做切仔麵。我本想簡單做碗記憶中的切仔麵,但既然可以介紹豬肉不同部位的最佳煮法,何樂不為?
首先是一般切仔麵用的老鼠肉,銅鍋煮水,水滾,將老鼠肉放入,水要蓋過豬肉,7分鐘後關火,肉燜在鍋中30分鐘後取出,這是老鼠肉最鮮嫩狀態。其次是豬舌,要水蓋豬舌3公分,大火滾,轉小火12分鐘,蓋鍋燜50分鐘,拿出浸冰水。如此切片才得脆嫩口感。嘴邊肉,則是電鍋外鍋一杯水,內鍋同樣水淹肉上3公分,跳起燜40分鐘,才能帶出嘴邊肉綿密有膠質的感覺。最後的邊肉(二層肉),最為簡單,大火煮5分鐘,關火燜50分鐘,但重要的是取出後要斜紋切。
介紹完肉,接下來是湯頭。我沒辦法像「暖暖麵店」搶豬頭熬湯。問「泉發肉店」,結果輪骨上場。老闆娘特別推薦,用豬輪骨燉出的湯頭清甜細緻,比大骨更勝一籌。我試了味道,果真如此。
「切仔麵」是指煮麵時,盛麵的漏勺在滾水中「切切切切」的動作。我在麵攤最愛看老闆「切切切」等麵熟,然後倒扣入碗如小山,添湯、加肉、舀油蔥動作一氣呵成。當切仔麵放在你面前,熱氣上冒,香氣衝著你來,這場景無法復刻。但家中無切仔麵專用麵勺,只能把煮好的麵先放深碗再倒扣大碗中,小山狀是一定要的。
我今天做切仔麵當生日壽麵,老婆說會不會太陽春?其實不會,台灣人只要有重要節慶一定吃豬肉,切仔麵中的韭菜寓意長長久久,豆芽菜隱喻如意吉祥,最後添上的紅蔥頭更是油旺滿盈。哪有比這更適合生日壽麵的呢?更何況這切仔麵把我的思緒帶回暖暖街,帶回充滿油蔥香氣和人情味的老麵店,還有鐵道旁媽祖廟的那個童年歲月。
我是12月生日,今天重PO這篇,因為整理去年舊稿,發現切仔麵竟然漏掉最傳統的老鼠肉(後腿腱),趕緊請攝影重拍,同時應董成瑜的要求重寫了內容,今天刻意挑不是吃飯的時間重新貼文,不是今天生日喔。

切仔麵

材料:老鼠肉(後腿腱)、豬舌、嘴邊肉、邊肉(二層肉)。麵5球(小時候吃的是油麵,年紀大了不喜鹼味,改用拉麵)、韭菜1把、銀芽1斤、輪骨2付、油蔥、三星蔥白、老薑、蝦米。
做法:
Step1:爆香蔥白段、老薑片、蝦米,加入汆燙過的輪骨炒香。注入清水,大火滾,轉中火蓋鍋煮2小時以上,加鹽、胡椒,濾出得鮮美湯頭。
汆燙輪骨,沒想到用輪骨取代大骨的湯頭鮮美,效果極佳。
炒香辛香料。
用大鍋煮高湯。
煮2小時後得到美味高湯。
Step2:銅鍋煮水,水滾,將老鼠肉放入,水要蓋過豬肉,7分鐘後關火,肉燜在鍋中30分鐘後取出,這是老鼠肉最鮮嫩狀態。
今天煮兩塊老鼠肉(豬後腿腱)。
水要蓋過肉。
煮7分鐘、燜30分鐘。
取出切片,鮮嫩多汁。
看那粉紅色肉質,我拿給攝影吃,他讚不絕口。
Step3:煮豬舌要水蓋豬舌上3公分,大火滾,轉小火煮12分鐘,再蓋鍋燜50分鐘,拿出浸冰水,切薄片。
煮豬舌。
豬舌切片。
Step4:嘴邊肉,電鍋外鍋一杯水,內鍋水淹肉上3公分,跳起燜40分鐘,切片備用。
電鍋煮嘴邊肉。
嘴邊肉切片。
Step5:邊肉(二層肉)則是大火煮5分鐘,關火燜50分鐘,取出後要斜紋切。準備比較多的肉,除了放在麵上,也另準備蒜蓉醬油沾著吃。
二層肉煮好切片。
準備多量的肉,切片上桌,另準備蒜蓉醬油沾著吃。
Step6:切仔麵是指煮麵時,盛麵的漏勺在滾水中「切切切切」的動作。我在麵攤最愛看老闆「切切切」等麵熟,倒扣入碗如小山,但家中無切仔麵專用麵勺,只好把煮好的麵先放深碗再倒扣大碗中,小山狀是一定要的。
煮麵,我用拉麵而非傳統油麵。
煮麵切切切。
麵煮好,倒扣入碗。
Step7:燙熟韭菜、銀芽,放在碗內。
韭菜燙熟。
銀芽燙熟。
Step8:注入高湯,鄭重放上豬肉片,我每種肉放兩片。
各種切仔麵的豬肉。
先排好再淋湯頭。
Step9:舀上一大湯匙的油蔥,鮮美上桌,是為「切仔麵」。這是童年「暖暖麵店」的味道。
舀上一大湯匙的油蔥。
滿是童年回憶的切仔麵,湯頭好濃郁。

掌廚人 裴偉

《鏡週刊》社長。雖是時事週刊領頭人,但私人臉書上只見每日吃便當或蒔花弄草紀錄,偶爾還有下廚做菜心得。吃遍美食、喝遍好酒、說得一口好菜的裴社長,在同事催逼下,大方公開私人廚房筆記,圖解詳細,以回覆各方親友綿延不絕的提問,近來結集出版為《裴社長廚房手記》,頓成暢銷書。

《鏡週刊》社長裴偉吃遍四方,也說得一口好菜,每個週末都在家下廚,現在也公開他的廚房筆記。(何宗昇攝)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