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玨里直挺端坐著,與母親面對面卻鮮少交談,二人各自忙活兒,將肥瘦3比7的豬後腿肉、切碎的韭菜,還有祕製大骨高湯和成的餡料鋪上延展性極佳的白色麵皮,之後擺入一隻蝦,對半折、壓緊實,餡料飽滿地把麵皮撐得剩薄薄一層。包了22年餃子,娘倆兒的大拇指指節都已變形,異常寬大。
【生意經】籃球國手賣水餃為夫還債千萬 手都變形睡儲藏室

藏身在內湖巷弄中的的阿琴の水餃,低調販售冷凍水餃22年,靠著口耳相傳的好口碑,還曾賣進台積電員工餐廳。去年開始在外送平台賣煎餃,才被熟客以外的人發現,銷量翻倍,日包2千顆才能滿足訂單。
老闆娘陳玨里原名陳麗琴,曾效力亞東籃球隊,是打過瓊斯盃、亞洲盃的籃球國手。退役後步入婚姻,被做生意失敗的前夫拖累,背債上千萬元。她憑記憶復刻、改良外婆包的眷村口味水餃,靠著這一顆一顆「元寶」償還債務。現在孩子也進店裡幫忙,有了隊友,她終於不用一個人衝鋒陷陣。
攻外送平台 煎餃銷售佳

時間逼近午前11點,陳玨里站起身走進廚房,在五口爐上置好5個平底鍋,傲視常人的179公分身高,低頭還得小心,避免撞上抽油煙機。187公分高的兒子潘秉辰,搬出數包冷凍水餃備戰,店裡有十餘種產品,不提前準備,忙起來會來不及。整點一到,女兒陳凝初(從母姓)登入外送平台開始接單,「一份高麗菜鮮肉、二份韭菜蝦仁。」如同傳接球,潘秉辰依單將不同口味的冷凍餃子分裝後遞給陳玨里,她在五個爐中間兜轉,煎出一份又一份底部焦黃酥脆、咬下瞬間迸出肉汁的煎餃。直到2點系統關閉,陳玨里神態終於放鬆,重回「包」工行列。
「我們一直是賣冷凍水餃,去年才開始在外送平台賣煎餃。現在一天最多要包2,000顆。」餃子館藏在內湖成功路四段巷弄裡,沒內用區,占據大半空間的是各種大小型冷凍、冷藏櫃。「我住在店裡,每天睜開眼就是工作,也沒有什麼社交生活。」陳玨里指向被冷凍櫃、置物架占據大半面積的小房間,「裡頭放了一張單人床,有點克難,但可以睡就好。」晚上她一個人守在店裡包餃子,「一邊看電視,一邊還可以賺錢,多好。」生活簡單到幾乎嚴苛,是因為她幫前夫背的債尚未還清。
22年前,她還叫陳麗琴,是資深籃球迷記憶裡的瓊斯盃國手、亞東籃球隊長、當家中鋒。怎麼會改名?陳玨里深邃立體的臉上露出些許無奈,「本來也不信命理,但…就想說,是不是能改運。」
前籃球國手 為前夫背債

12年前她把800萬元借據丟在前夫面前,跟他說:「我知道你這輩子沒有辦法還給我,我也不要你還了,就當上輩子欠你的!」霸氣提出離婚,身分證配偶欄重新空白,名字也一併更新,希望扭轉宛若苦情八點檔的人生。
1960年出生在內湖眷村的陳玨里,前半生其實像是勵志偶像劇女主。16歲進入亞東培訓隊,「我國中畢業就這身高,別人看到我說:『妳這條件不會打?我幫妳介紹到球隊。』」天賦加上勤練,一年後就進甲組。「很累、很苦。膝蓋痛到不能打,但榮譽心驅使,繃帶纏一纏就又上場。」
那時的痛,現在都能燦笑回憶。翻出收藏的剪報,細數每一場比賽,「這張是中正盃,最後罰球,沒進就輸、進一球平手、二球就贏,結果我都投進了。」問她當下是不是壓力爆棚?「不能有壓力,上場就全神貫注,會忘了緊張。」16歲打到28歲,還曾效力日本三洋電機隊,12年的運動員生活換來一身傷,「我膝蓋以前完全不能走,後來做治療才好一點。」

26歲那年,想逃離球場的她嫁給一個總是在拍她的體育攝影記者,背景差異大,加上男方後來移民海外,放不下家人的陳玨里簽下離婚證書。30歲二度進入婚姻,卻也所託非人。
「丈夫做海鮮批發。結婚以後他跟朋友一起開港式海鮮餐廳,高檔的那種。」她只需要裝扮美美的在前場招呼客人,頗為風光,但1年後,餐廳經營不善倒閉,二人背上300萬元的債務。前債未清,丈夫卻持續挖坑,「跟人合夥被騙,虧很多。」陳玨里跟朋友周轉,金援丈夫,坑卻彷若無底洞,愈來愈深。
屋漏偏逢連夜雨,「朋友要借錢,我也幫她,結果對方沒還。」討不回錢,她檢討自己過於好說話,「牙一咬就算了,不然怎麼辦?我常說我不能做壞事,因為我這麼高,走出去人家就看到我了。」說到底也就是責任感重與臉皮薄,陳玨里無法擺爛,債務高達上千萬元,含淚脫手貸款買下的房子,「總不能錢拿來繳貸款,不還人啊!」長相秀氣,但個性堅毅的她說:「我從不後悔我做過的決定,面對、解決就好。運動員出身,抗壓性特別強。」
憑記憶復刻 外婆的手藝
如同比賽上場就要專注拚搏,她努力掙錢補錢坑,擺攤賣自助餐、開小吃店賣擔仔麵、清蒸臭豆腐。從小在眷村長大,父親跑船,母親工作,身為長女的陳玨里,國小就身兼父母職,照顧著弟妹們的三餐,烹飪本來就駕輕就熟,開門做生意,客人沒少過,「後來是外面有馬路工程,客人進不來。」
沒人潮就沒錢潮,要還債、養家,思來想去,想到從前練球回家,最愛吃外婆包的水餃。「我們是浙江人,眷村裡的人來自四面八方,會彼此分享、教學。」創業時老人家已經不在,陳玨里憑記憶復刻,親人都抓來當試吃員,太鹹、太淡、鮮度不夠,一點一點調整,後來就在店裡兼著賣。

出乎意料的是餃子大受歡迎,幾乎要喧賓奪主,小吃店店租到期後,陳玨里乾脆改造前夫用來冰海鮮的倉庫,專心賣冷凍水餃,從高麗菜鮮肉、韭菜蝦仁2種口味開始,研發到現在已有15款。那些年每天凌晨4、5點親自到環南市場採買,「我們食材不隨便喔!像瓠瓜鮮肉,一般炒來吃的要比較軟,我們會特別挑硬一些的品種,因為包完要冷凍,再水煮,這樣才不會爛。」食材搭配也有學問,「大根鮮肉、白玉干貝最重要是加香菜提味。」即便是香菜恐懼者,入口也只感覺有淡淡氣味,大多時候口腔充斥的都是白蘿蔔的鮮甜。







初時煎餃的角色僅是試吃品,「一開始要推銷,有人告訴我可以去公家機關擺攤,我就到中華電信、台電、捷運局。」一個人帶著三個爐、三個鍋、一箱箱水餃,寒暑假時還帶著孩子,「用煎的可以把甜味都鎖在裡面。有一次被吃掉10包,總共500顆水餃,但那天我賣了100多包。」後來應顧客要求,成了午餐限定料理。

陳玨里不懂網路,靠的都是客人口耳相傳,幾年前還曾賣進台積電員工餐廳,「一週1萬顆,包好我還自己開車送過去,開車開到睡著,真的太累了,才沒繼續。」疫情爆發後,公家機關不能去,但民眾減少外食,冷凍水餃成了許多人的儲糧,陳玨里一天依舊要包近千顆水餃。
兒女齊幫忙 架站開粉專
「媽媽以前都沒讓我們知道家裡的困境,她跟爸爸的狀況、負債這些。」今年29歲的陳凝初,是這幾年才慢慢了解母親替他們扛了多少壓力,去年底看媽媽一個人hold全場,忙得不可開交,她和哥哥先後辭掉工作回家幫忙,也帶入新的想法與方法。

潘秉辰原是工程師,他架設網站、經營粉專,「我們家的店如果依照原本模式做,就只能做地域性的生意。自己出去闖蕩過,覺得有些地方可以發展看看。」和妹妹一起處理外送平台事宜,雖然抽成高,他們把它當成另類廣告管道,不少人也的確是透過點餐才發現原來內湖有家經營逾20的餃子鋪,開始外送後,銷量翻倍。
「我就是專心廚房工作,其他的都讓兒子、女兒處理。小女兒在新竹上班,週末也會回來幫忙。」陳玨里語氣裡的開心藏不住。賣掉房子後,孩子們外出求學、工作,一家人分居四處,「我覺得很對不起小孩,沒讓他們有一個真正的家。最大的願望就是買間房,跟三個孩子一起住。」距離還清債務還有一小段路,但過往總是隻身衝鋒陷陣,現在有兒女陪在身邊一起打團體戰,她終於不再需要一個人扛全場了。

顧客意見:食材鮮甜爽口
1年多前他們剛上線,發現回購率很高,我就買來吃吃看。老闆娘很用心處理食材,他們家的高麗菜、韭菜水餃都有提出蔬菜的香氣,不像外面的水餃店味道很一致。我也很喜歡大根、瓠瓜口味,瓠瓜水餃口味清甜爽口,不會軟爛。每次只要有他們的單,我也會買一份來吃。
王力行 53歲 外送員
阿琴の水餃
- 創業資料
- 房租3萬元/月
- 食材費5萬元/月
- 水電瓦斯費1萬元
- 合計9萬元
- 營收資料(2021年11月)
- 房租3.2萬元
- 水電瓦斯費1.5萬元
- 營收20萬元(註:營收及利潤為記者自估)
- 食材費6萬元
- 人事3萬元
- 利潤6.3萬元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