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經】不當警官開咖啡廳 他從一天20杯賣到開4間店終結負債人生 路人咖啡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曾當過半年警官的李耕豪,不顧父母反對,離職南下開咖啡廳。初期沒有多餘的資金裝潢,他用平實的咖啡價錢,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曾當過半年警官的李耕豪,不顧父母反對,離職南下開咖啡廳。初期沒有多餘的資金裝潢,他用平實的咖啡價錢,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2020年,國外旅遊網站Big 7 Travel公布台灣25間「最棒咖啡館」,其中名列第2的,是位在高雄,主打價錢公義、外帶1杯50元的的路人咖啡。
35歲的老闆李耕豪,警大畢業,是獨立樂團鼓手、也曾為了符合爸媽期待當過半年警官。他脫下制服、放棄鐵飯碗要開咖啡廳時,父母曾強烈反對。因資金不夠,他與拍檔只能靠撿來的二手家具,拼湊出一個連門都沒有的小店。靠著一杯杯CP值高的咖啡及落魄的藝文風格苦撐4年,直到意外得到好評才爆紅。如今準備開第4間店。
在朋友眼中,曾經過著流浪漢般生活的李耕豪能變成咖啡品牌老闆簡直是奇蹟,其實,這個創業也是他與自己及父母的解方。

創業資料(2015年4月)

  • 租金:2.5萬元
  • 食材進貨:20萬元
  • 水電雜支:2.5萬元
  • 裝潢:50萬元
  • 設備:80萬元
  • 總計成本:155萬元

營收資料(2022年2月,3間分店)

  • 租金:10萬元
  • 食材進貨:40萬元
  • 人事:55萬元
  • 水電雜支:5萬元
  • 營收:130萬元
  • 利潤:20萬元

註:利潤為記者自估

留著小鬍子的李耕豪,一早就到路人咖啡2號店樓上烘豆。白板上,寫著各款豆的烘焙溫度、時間,這是他訂下的SOP,小空間裡即使三面開窗,仍瀰漫一股焦香。「我們現在共有4個烘豆師,一個月能烘500公斤左右,主要供我們3家店用,未來希望達到1噸…」李耕豪自己可能都沒想過能有設下目標的一天,一直以來,他都是且走且看。就像,他至今也說不清楚是怎麼被選為全台第二棒的咖啡館。

收獲獎通知 以為是詐騙

「這個究竟是怎麼評比出來,我也霧煞煞,就有一次打開E-mail收到一封全英文的信,說我們入選全台TOP25咖啡廳之類,我還心想應該是詐騙,會要我們交錢什麼的,沒放心上。忽然有一天,一樣在煮咖啡,卻出現很多沒見過的客人,然後人就一直湧進來,像喪屍那樣,嚇死了,我才知道這個是真的。」如果硬要分析,他說應該是一種反差感,「這麼像廢墟的一間店,居然也能有不錯的咖啡。大概是這種感覺吧。」
內用1杯100元的冰滴咖啡及1份80元手工布丁,CP值高。是店裡頗受歡迎的品項。
路人咖啡主打自烘豆及手作甜點,位在高雄市大同二路傳統市場前的2號店,是外帶吧形式,但騎樓下也有小座位。午後太陽正大,有穿著圍裙的市場老闆娘來買咖啡,也有潮人悠哉地喝著80元的冰滴。站在這個小店前,馬上感受到屬於高雄的日常。李耕豪自謙是土炮風格,其實更多人把路人咖啡歸類為文青店。
這種特殊「氣質」跟自我介紹時文謅謅說自己是路人咖啡主理人,卻又能馬上操著流利台語,形容過去生活是真正「浪流連」的李耕豪頗像。
在高雄開店的他,其實是雲林北港人。「但我待過台北、台中、彰化、桃園…漂泊吧。」他的父母都是退休老師,兩個姊姊是學霸,10歲就學打鼓的他,至今仍在玩團,是「最後大浪」的鼓手。「我功課普通,勉強考上警大。」李耕豪說,爸媽只希望他能有份穩定工作、平順過日,為了符合父母期待,他警大畢業後,花了4年時間,考了3次終於考上國考,當上警官。「但因為已經過了警大畢業3年內要當警察的規定,必須把學費還給學校,也不能折抵兵役,是不是虧很大。」他苦笑。
李耕豪臉書上,曾po一張警察制服照,寫著:不適合的,終究要脫掉。(翻攝自李耕豪臉書)
他因考了4年,等於有4年時間先入社會,展開了流浪生涯。「我人生第一份工作就是在Cama Café,那時候我23歲,Cama規模也還很小。」他在那裡接觸到咖啡廳的整個營運流程,除了Cama,他也在台中、高雄等咖啡廳上過班。「我每工作一段時間,就得離職去準備國考,心情其實滿浮躁,然後我發現,靠自己的力量根本還不了欠學校的錢,最後還是要我爸幫忙。」他也因此有了投機心態,「『不小心』跟著朋友賭球,曾贏過,但輸更多,那時候已經負債兩百多萬元,掉進深淵。」
那時期他的絕望感、孤單感被放得很大,「好像你做什麼都不成,走在橋上就會覺得底下的河好像很適合跳下去。」為了壓制自己扭曲的價值觀與負面想法,李耕豪去當了2年搬家工人,「連當兵放假都去搬,用勞力一趟一趟的賺錢,讓自己不要再去胡思亂想。」

辭警職開店 父母難接受

終於考上了警官,李耕豪說,至少給了父母一個交代。「我被分發到彰化王功漁港,很偏僻的一個地方,加班費少一點,但每月薪水也有6、7萬元。但我滿抗拒當警察,而且也幫不了我的債務。」他當了半年警官,一天,他多年前在高雄認識的好友阿迪打了一通電話給他,「他說,學長,我在高雄找到開店的地點了。」一通電話喚醒了李耕豪的念想,「我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只有放手一搏,才可能谷底翻身。」
路人咖啡全採自烘豆,每款豆的烘焙時間、溫度,都由李耕豪訂下SOP。他最在意能否提供穩定的品質。
李耕豪的父母完全不能接受,「他們恨死我要開咖啡廳了。」他背負著違背父母心願的壓力,與阿迪各籌了80萬元,就這樣下高雄開店。
不只咖啡、紅茶,店裡的磅蛋糕、可麗露等十幾樣甜點都是手工自製。
「剛開始我們等於什麼都沒有,只知道要衝。咖啡廳的裝潢、氣氛,那些都是錢堆出來的,我們做不到,沒關係,我們就回歸咖啡的本質。」李耕豪說,夥伴阿迪,是醫學院碩士,但曾到德國的餐廳打工旅遊1年,「他是那種很有研究精神的人,會看各種資料、期刊去找到非主流但風味好的豆子,然後研究出最適合的烘焙法。我負責把SOP訂出來,穩定量化、負責賣。」這樣的分工模式,是慢慢成型的。

兼差撐店面 爆紅現轉機

初期陽春的店面,大部分家具都是撿回來的二手貨,「我們店樓上,住著幾個不被社會接受的藝術家,就幫我們在牆上塗鴉。」落魄的藝文感,並不是設想好的風格,「因沒錢裝潢,就主打外帶杯。」李耕豪說,他的想法很簡單,「以前在台北Cama,一天可做4、500杯咖啡,現在打個對折再對折好了,一天只做100杯就好,應該可以吧!」結果一天連2、30杯也沒有。「雖然高雄跟台北一樣是都市,人口密度還是差很多。」那時他穿著藍白拖鞋、騎著腳踏車,大街小巷去發傳單,「我看到吳寶春的總部也照樣進去發,結果他真的跟我們訂了咖啡。是我們的第一筆訂單。」
2015年剛開店時,李耕豪騎著腳踏車沿街發傳單。(李耕豪提供)
為撐住店面,李耕豪每週有3天要去教打鼓來賺生活費,阿迪則靠幫人寫論文多賺一點錢,兩人就這樣度過了兩年「沒賺錢但也不會餓死」的日子。「在高雄是這樣,開店的門檻比較低,你只要開著,就不會倒。熬2年回本後,便開了2號店。其實我們只要有錢,就一點一點地補足它、慢慢更新update。」譬如撿來的沙發多了扶手,原本沒門的1號店,也裝了新門。
位在高雄四維三路的路人咖啡1號店,騎樓下的座位區有許多藝文資訊,自然就變成文青聚集地。
2020年,被國外旅遊網站Big 7 Travel評選為全台第二好咖啡店之後,迎來路人咖啡的轉捩點。李耕豪說,日子變得不一樣了,「真的忙不過來,需要調度,常常累癱在店裡。」但是他的債終於還完,也有了新的資金進來,開了第三家店。「最重要的是,我爸媽會開始跟我討論生意經,願意融入在這裡面。」只是,3號店才開沒多久,馬上就遇到疫情。

遇疫情衝擊 奮發度低潮

李耕豪喜歡在第一線沖咖啡給客人,也喜歡與客人互動,不少老主顧午餐時間特別跑來買咖啡跟他聊兩句。
「爆紅之後又爆跌,我又剛好離婚,事情不如預期。」李耕豪回憶,三級警戒的時候,他沒事幹回老家,坐在客廳面無表情看奧運轉播,爸媽可能也發現他又犯憂鬱,都不敢吵他。「不過這次好一些,因為我知道自己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很快就克服了低潮。」
路人咖啡3號店,風格大不同,李耕豪說很難想像他也開了網美店。
路人咖啡4月要在高捷美麗島站地下街開4號店。朋友眼中,李耕豪從原本頹廢憤青,變成一個咖啡品牌老闆,太給力。他自己也笑說前陣子還受邀去分享青年創業心得,「但我不是那種會去上企業主或EMBA課的人,我就是從開下去,才學會做。然後發現愈來愈有等量回報,那我就把這件事做好、把努力兌現。」浪流連李耕豪,在高雄,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鏡週刊》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 自殺諮詢專線:1925(24小時)
  • 生命線:1995
  • 張老師專線:1980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