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9 05:58 臺北時間

【娛樂透視】搜集資料重建場景 台灣紀實漫畫細膩敘事

mm-logo
娛樂
《潮浪群雄》(左圖)描繪1980年代電影人群像,莊永新(右圖)用漫畫形式重現台灣新電影的故事。(左圖大辣出版提供)
《潮浪群雄》(左圖)描繪1980年代電影人群像,莊永新(右圖)用漫畫形式重現台灣新電影的故事。(左圖大辣出版提供)
如同文字書寫的報導文學,或影像剪輯而成的紀錄片,一幅幅圖像組合的漫畫,也能做為還原現實故事的媒材。
台灣「紀實漫畫」雖屬小眾,但日益茁壯,近期接連有兩本風格各異的作品出版:《潮浪群雄》描繪1980年代一群年輕人如何衝撞體制,改變僵化電影界;《報導者事件簿001:留學黑工》用漫畫結合調查報導,揭露外籍學生在台的血淚遭遇。

還原影史 莊永新

1968年出生於高雄,知名廣告導演,作品超過500部。1997年起陸續以筆名「小莊」推出《廣告人手記》《80年代事件簿》《窗》《老爸練習曲》和《天橋上的魔術師圖像版:小莊 卷》等多部漫畫。

有別於日本主流漫畫多是虛構故事,紀實漫畫風行於歐洲,以自身經歷、傳記史料、社會文化及新聞報導等非虛構內容為題材。法國是紀實漫畫大國,知名作品如《茉莉人生:我在伊朗長大》曾改編動畫,獲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阿蘭的戰爭》講述二戰老兵經歷,法國銷量超過30萬本,上述作品也都在台灣翻譯出版。
台漫受日漫影響較深,雖不乏非虛構作品,但紀實漫畫概念近年才較為人知悉。原因包括2012年起,台灣漫畫界每年組團前往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參展,帶回更多歐洲漫畫視角。另外也有出版社致力推廣,如「慢工出版」的紀實漫畫刊物《熱帶季風》,透過群募募得逾43萬元、出版4期,以非主流的實驗性刊物而言相當成功。
柳廣成(右圖)與《報導者》合作,繪製報導漫畫《困在隧道的青春》(左圖)轉譯外籍學生在台灣被壓榨的真實事件。(左圖翻攝自柳廣成臉書)

手繪真相 柳廣成

1990年出生於香港,早期創作受日漫影響較多,2017年參展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後風格驟變,近年多以鉛筆作畫。香港出版及連載短篇漫畫十餘部,2020年在台出版《被消失的香港》,目前長住台灣。

莊永新(小莊)是台灣紀實漫畫先驅,1997年首部作品《廣告人手記》,是在廣告導演工作之餘畫下的圖像日記,當時創下18刷紀錄;2013年以個人成長經歷為題材的《80年代事件簿》,獲金漫獎年度漫畫大獎肯定。今年6月,他推出《潮浪群雄》第一集,從真實影史出發,畫出1980年代台灣新電影的故事,「我想用漫畫的形式,把這段過程記錄下來。」
小莊分析,雖然市面已有不少關於台灣新電影的書籍及紀錄片,卻沒有漫畫作品。況且新電影距今約40年,「現在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人大多是影視相關行業,不然就是有些年紀;漫畫能接觸到不同族群,閱讀門檻也比較低。」
《潮浪群雄》創作靈感來自於小野(左)的著作,因此小莊(右)特別向他請益。(翻攝自小莊廣告人手記臉書)
帶起新電影浪潮的侯孝賢、楊德昌、小野及吳念真等人,當時都30歲左右。小莊希望《潮浪群雄》能呈現這群「年輕人」在資源不足、壓抑的環境中,如何尋求突圍;也期盼不論哪一個時代的年輕人,都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啟示。
「我與大辣總編輯黃健和討論,就算是他人故事的紀實創作,內容還是要用劇情推進,不要有太多報導感。」因此在故事鋪陳上,小莊主要是參考小野著作。「例如《有些事,這些年我才懂》《一直撒野》這兩本散文集,有些篇章提到當時中影的狀況,小野老師因身處其中,切入角度也與外界報導不一樣。」
為此小莊專程拜訪小野,獲得許多資料,尤其是對彼時電影人的觀察。透過國家影視聽中心董事長藍祖蔚協助,參考《白鴿計畫》《光陰的故事》等紀錄片,規劃劇情時間序。
《潮浪群雄》以全水彩創作,些微泛黃感是為了重現時代氛圍。(翻攝自小莊廣告人手記臉書)
《潮浪群雄》的全水彩手繪,是小莊的新嘗試,因為電影應該是色彩繽紛的。
《潮浪群雄》的全水彩手繪,是小莊的新嘗試,也是考量題材後的決定,「因為主題是電影,電影應該是色彩繽紛的。」為了呈現80年代氛圍,他刻意在色調上營造些許泛黃感,「就像老照片,有些顏色層次會消失。」
然而手繪也有難題,「其實開始畫的幾頁,與後面的色彩有些差異。」小莊解釋,他邊畫邊找感覺,找到適合顏色才慢慢穩定。「有點像打籃球,多練習、找到手感後身體就會記住,也會有越來越多的神來之筆。」
同樣以手繪創作為主,香港漫畫家柳廣成今年1月與非營利媒體《報導者》合作,在網路刊載報導漫畫《困在隧道的青春》,用圖像重現來台留學的烏干達學生如何被迫成為「黑工」。該篇漫畫也收錄在5月出版的《報導者事件簿001:留學黑工》。
柳廣成在香港反修例運動時創作許多漫畫暗諷當權者,也替反抗者發聲,在社群被大量轉發。(蓋亞文化提供)
柳廣成在2021年7月持就業金卡來台長住,同年底接到《報導者》邀請,嘗試以漫畫轉譯真實事件。過去他曾創作《被消失的香港》一書,用獨特鉛筆畫風描繪親身經歷的香港變局。雖有紀實題材經驗,「但《困在隧道的青春》,算是我創作以來難度最高的作品。」
《被消失的香港》內容多是柳廣成在社群上的創作,很多事件已先有媒體報導,「因此創作目標放在擴大『已知事實』的傳播,也會用些比喻或擬人手法,希望更多香港之外的民眾看見。」但《困在隧道的青春》與深度報導同步刊登,並牽涉到未公開的真相,「所以要更謹慎,不然可能遭遇司法層面的考驗。」
柳廣成回憶,第一次將草稿交給《報導者》時,回應是:「全部不行,要重新再畫。」因他為讓劇情更細膩的推進,增加一些對白,「但這樣一來就不夠精確。」
文化部前部長鄭麗君認為「報導漫畫」是新型態的紀實視覺報導,能幫助讀者走進現場,理解事件來龍去脈。(翻攝自鄭麗君臉書)
他再以故事中老師與學生的衝突場景為例,學生希望老師依合約用英文授課,老師卻以「想用英文就去美國」回絕,「老師說法是否代表校方立場也有爭議,但確實有這段對話發生,所以最後決定留下這個畫面。」
《困在隧道的青春》經過4、5次來回討論、修改才定案。雖然艱難,畫起來也較沉重,但柳廣成認為真實題材比起虛構故事,更有機會發揮影響力,「比如這系列的漫畫與報導,後續就引起更多人關注,也解決一些問題,讓我覺得創作過程的繃緊狀態是值得的。」
文字能夠精鍊、有效率的說明細節資訊,漫畫雖然也行,但篇幅會非常大。
柳廣成曾2度參展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在當地接觸到許多紀實漫畫作品。圖為2019年他在安古蘭現場即興創作。(蓋亞文化提供)
柳廣成觀察,文字、照片與漫畫的合作報導,確實能夠互補不足。「文字能夠精鍊、有效率的說明細節資訊,漫畫雖然也行,但篇幅會非常大。」漫畫強項是在還原文字或照片難以呈現的事件當下,「雖然不是百分百精確,但透過漫畫重建場景,更能直接幫助讀者進入事情發生時的情境氛圍。」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2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