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各位地主報告,6月底簽合約時,會送一台50吋電視給同意戶,如果同意比例衝到8成,再送東京5日遊,這是我的誠意,希望在動工時帶你們出國玩,交屋時再送50吋電視當入厝禮,好不好?」每逢週末舉辦都更說明會,聖得福建設董事長洪正雄一定出席,他知道,「大方讓利」很重要,唯有地主同意,都更才能動。
【理財專題】借鏡日本共享至上 4解方突破都更僵局

都更本是家園重建的美事,整合過程中,地主和建商卻常產生齟齬,雙方都滿腹苦水;都更之路走得顛簸,讓不少亟待落幕的危老、海砂屋,始終原地打轉,找不到出口。本刊探訪台灣都更成功案例,並借鏡日本經驗,提出4大解方,盼能打破都更僵局。

「很多人都擔心第一個簽約,分回條件比較差,我跟各位保證,先簽約不會吃虧,如果有人想多拿,那全部的人都有,我不做保密條款。」洪正雄說,每個案子約有5至10%的不同意戶,他願意讓利給地主共享,但對不同意戶絕不讓步。
對於不同意戶的要求,洪正雄回憶北市大同區的都更案,吐露箇中辛苦。該基地有座「太子宮」,本來建物所有權人已同意,她過世後由兒子繼承,兒子卻反對,還說:「太子爺託夢指示,多加現金五百萬元才會同意。」從天降落的神旨,絆住都更路,洪正雄只好尋求公權力強制過戶,並啟動代拆。
在台灣,只要碰上都更,不論地主還是建商,都滿腹苦水。那國外的情況呢?以日本為例,大規模的重建有《都市再開發法》為依據;至於一般集合住宅改建,則遵循《老舊集合住宅重建措置法》,需有五分之四的住戶同意,採取「權利變換」模式,公開透明。

日設重建會 溝通協商
台灣的《都市更新條例》便是參考日本《都市再開發法》而制定,「可惜只學半套,在日本,官方角色不是制定法令而已,還要積極介入協助。通常由政府任實施者,整合成功後再由建商標案。」都更發展基金會執行長丁致成表示。
他以現正動工的東京中城八重洲為例,東京政府每年會對各地區進行改建評估,包括窳陋地區的改建、再發展的需要等二大面向。考量到東京車站周邊必須增設轉運站,政府認定八重洲二丁目有再發展的需要,因此劃定三個大街廓,上千位地主撤離。
只要對整體開發有益,東京政府沒有容獎上限,以八重洲的案子為例,政府容積獎勵給到1600%之多,這項再開發計畫預計今年8月完工。

再看一般集合住宅改建,雖然整合的過程相對崎嶇,但值得學習的部分在,同意戶會組成「再開發組合」(以下簡稱「重建會」),成為推動都更的主體,由重建會遴選、邀請建商一同協調,與不同意戶溝通、達成共識。以東京四谷一棟60年的老公寓為例,28戶住戶中,有9成所有權人同意,每位住戶分得的坪數公開透明,並由住戶承擔改建費用,每戶負擔約2000萬日圓(約新台幣440萬元),已於2017年順利動工。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借鏡日本,並考量台灣環境,專家提出4大解方。
一、容積獎勵明確量化
「一塊基地到底能拿到多少容積獎勵?應該要明確量化,不要玩猜謎遊戲。」台灣都更權益促進會理事長林注強說,危老容獎上限40%、都更容獎上限50%,經過審議後,往往最終的獎勵值只能給到30至40%,實施者很難拿到足額。他建議,以基地面積當作參考基準,設定固定的換算模式,讓建商和地主之間,不會因為不確定的容獎值而產生心結。
二、依法令拔除釘子戶
「都更的釘子戶問題,對各地方政府一直是燙手山芋,人權、居住正義等面向都不容忽視,因此多年來官方以輔導溝通為主,最終手段才會啟動強制代拆。」消基會房屋委員會委員張欣民指出,地主心態是都更最大難題,「分配」原則考驗人性。

事實上,日本也有代拆制度,丁致成說:「當『權利變換』計畫通過後,土地、建物便由重建會所有,不同意戶是占用行為,重建會可向法院申請強制搬遷。」然而,走法院一途耗費時間,把鄰居趕走更傷感情,因此多數情況不會走到這一步。
三、降低都更同意門檻
在日本,大面積都更由政府任實施者,「台灣的『公辦都更』也是這個模式,但目前住戶同意比例須達90%,同意門檻太高,初期整合耗費太多時間。」林注強說。
「一般都更同意比例為75%,危老都更竟然要100%,這是很荒唐的門檻規定,讓大面積的危險建物難以整合,損及居住安全,卻助長一人地主擁有的小基地,自己同意就改建,讓城市面容就像癩痢頭貼上狗皮膏藥。」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榮譽講座教授張金鶚主張,政府應該強力介入危老重建,不管同不同意都要拆除,才是「危老重建」的本意。
四、分配原則公正透明
房子都更,人人都想盡得好處,但公平、合理才是最大公約數,當然也不能讓建商牽著鼻子走。日本由住戶自行組成重建會,建商也是重建會的其中一員,投票權只有一票,在溝通上,重建會更能理解住戶們的心思,「先整合再選建商,因為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家要什麼。」林注強說。

而日本改建的分配原則公正透明,減少建商、地主之間的猜忌,丁致成說:「日本人重視制度、合法程序,跟建商簽私約是很丟臉的事,住戶們有共識,負擔改建費用;反觀台灣人只管數字,總是為了分回比例是50.1%還是49%而斤斤計較。」
新北住都中心董事長陳純敬因此表示,當務之急是必須建立民眾正確的成本觀念,「當一輛車子開了30年需要汰換時,買新車需要花錢,同樣的,居住30年以上的老屋重建,未來更新後有電梯、停車位等附加價值,民眾要能理解合理支付費用的觀念。」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