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車水馬龍、新穎的松山車站,一穿越中坡北路,僅短短200公尺、步行3分鐘的距離,雜亂無章的5層樓公寓就矗立在大馬路旁,走進「全世好社區」,中庭鋼筋已裸露鏽蝕,地面可見剝落的混凝土塊。一個台北兩個世界,繁華的都會區,一街之隔竟是天壤地別。
【理財專題】耗盡30年青春從黑髮等到白髮 都更悲歌

政府近年推行居住正義,建造社會住宅、推動都更,但事實上,台灣居仍大不易,尤其都更推動窒礙難行,以北市建管處統計來看,自2017年統計至今年5月底有899件危老申請案,共677件核准,約有75%建照通過,但業界人士透露開工率僅60%,台灣都更牛步化可見一斑。
令人擔心的是,海砂與危老都更迫在眉睫,但路程仍舊崎嶇漫長,本刊深入採訪住戶的無奈與心聲,有人盼都更盼了30個年頭,人已老、屋已殘,卻還是盼不到一個能安心遮風避雨的家。
採訪這天,社區內70歲的張榮泰剛好架起梯子攀爬到公寓屋頂上補土,「一般水泥加砂,25公斤只要170元,我們海砂屋黏性要夠才補得牢,這種掺了海菜粉的加強版水泥,同樣重量卻要700元,貴上好幾倍。」多年來,張榮泰就是這樣經常捧著泥漿東補西補,公用空間早已爬滿灰色的蛇紋。
老舊海砂屋 結構已堪危

「人家松山車站商圈好繁榮,我們社區是海砂屋,又舊又危險,旁邊巷子裡,還有一座荒廢的百年三合院。我以為這一整區要都更很容易,沒想到一等快要30年。」張榮泰無奈地說。
像張榮泰這樣等都更等到黑髮變白髮的故事,不是特例。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統計,全台屋齡30年以上的老屋逾449萬棟,占全台住宅比例達50%。再以北市建管處統計來看,自2017年統計至今年五5月底有899件危老申請案,共677件通過,約75%建照核准,但業界人士透露開工率僅60%,都更牛步化可見一斑。
都更牛步不僅衍生經濟及居住環境等問題,更重要的是,老舊的建物對民眾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台北市長柯文哲就曾經說過,面對災難來臨時,全球最脆弱的城市當屬台北市,「恐怕會死6萬人。」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也曾示警,大台北若發生芮氏規模6的地震,「會倒掉4千棟房子,若達芮氏規模7.3,可能會有3.5萬棟倒塌。」足見危老都更刻不容緩。

其實都更在每個國家都有難度,但相較鄰近的日本,國土交通省自2004年統計至2021年4月的集合住宅重建案,申請暨核准案件共303件,其中有5成、達163件工程完成;反觀台灣,營建署統計,自1998年至今都更件數1,471件,已完工503件,成功比例僅34%。
住戶意見多 協商無共識
為何都更在台灣如此窒礙難行?住戶雜陳的聲音,不捨、不願、分配多寡的不甘心,像是怎麼解也解不開的死結。而這道人性課題,在所有的都更案上幾乎輪番上演。
張榮泰於1986年入住全世好社區,7、8年後即發現不妙,因為遇到地震、雨季時,會聽到碰一聲天花板水泥塊掉落,也遇過梁上的鋼筋哐啷掉下來,近看竟然已鏽蝕、細如竹筷。

住戶想要都更,剛開始礙於工業區要回饋空間才能改建的法令規定,因此作罷,「老百姓都更,還要先捐地給政府,誰會願意?」好在4年前北市府推動東區門戶計畫,將南港的工業區劃設範圍,改為「產業生活特定專用區」,工業住宅改建的困境才解套。
因為社區坐落於松山車站旁邊,因此吸引多家建商爭取,可惜3年多協商未果,這回已換第六家—三三築大。「三三築大以『協議合建』模式,採室內坪數計算,1坪可換0.9坪,相較之前的建商大多採『權利變換』模式,條件好太多了,我第一個禮拜就簽了。」張榮泰說。
原以為這次能搭上都更特快車,無奈多數人不上車,細數住戶的各種要求,「我樓上頂加,住2個兒子,都更後要分我至少一間半的房子才夠住。」「我頂加收租2.6萬元,都更建商只補助我2萬元,不划算啊!」
出現釘子戶 改建又停擺
也有住戶覺得沒必要改建,張榮泰告誡海砂屋的危險,鄰居聽了回嗆:「死不了的,不會這麼衰、再碰到第二個921。」走一般都更程序,達75%同意即可送件,全世好社區目前卻只有50%地主同意。這條路還漫長得很!
即使75%住戶同意、也通過相關計畫,看似大勢底定,但仍需全部住戶搬離才能動工,也就是25%的不同意者,只要出現一家釘子戶不搬遷,就可能前功盡棄。

1985年完工、位於台北市信義區的力霸皇家社區,共有A、B、D、E四棟,魏阿姨買下A棟一戶結婚成家,未料竟是海砂屋,921地震房屋受損,建商陸續來談都更,但全破局,2007年昇陽建設出現,才為224戶住戶燃起希望。
但這場都更一走15年,昇陽建設收到75%同意書便送件(海砂重建同意比例達75%過關),經過事業概要、建築細部規劃設計等程序,今年1月審議委員會終於通過權利變換計畫,下一步建商即可申請建照、拆照,準備動工。
魏阿姨說,目前還住在社區的住戶約有100戶,昇陽建設補助52期的租金補貼,一樓住戶每坪補助1,560元,二樓以上住戶每坪補助931元,但條件是所有住戶都遷出,才會啟動補助,拆除動工。

但該案有人不願搬遷,「我住好好的,為什麼硬要拆我家?」「我做生意的,要另外補助我的營業損失,我才要搬。」里長劉耀平就搖頭說:「都更太慢了啦!政府沒有強力介入,放任建商和住戶彼此消磨,結果就像是鬼打牆,一直停留在原地。」
近年工料漲 建商利潤降
成功整合住戶已是都更的一大難題,近年工料雙漲更是雪上加霜。工程造價提高有三個後續效應,首先衝擊建商的財力負荷;第二是銷售利潤空間被壓縮,影響建商繼續重建的意願;第三則是原住戶的分配比例恐被縮減,加深不信任感。

台灣都更權益促進會理事長林注強說,常遇到住戶提出疑惑,明明房價上漲,建商有利可圖,為何遲遲不開工?他解釋,「建商向銀行借建築融資用於營建資金的額度是固定的,假設銀行核貸2億元,遇成本上漲,需要3億元才能完成興建,少了1億元的資金缺口,對於口袋不夠深的中小型建商,就會蓋不下去。」
另外,建商因應營建成本上漲的變更分配比例,因為壓縮了地主可換得的坪數,「當初講好的條件,竟然反悔?」又加深地主對建商的不信任。「去年比前年漲15%,今年又比去年再漲20%,這波是前所未有的全面上漲,以前大多是鋼筋漲,現在是連玻璃、填縫的矽利康、廢土運送等價格全都漲。」大廣建設開發部副總顏銘均說,工程造價回不去了。
屋漏偏逢連夜雨,如今再加上《危老條例》走向落日,政策牛肉即將收回,更是不利都更推動。《危老條例》是政府於2017年5月所頒布,主要精神在加速並獎勵危險老舊房屋的重建,被視為都更的高速公路。然而給予的時程獎勵有期限,條例上路的3年內申請重建,可享滿最高10%的時程獎勵,之後逐年遞減,今年5月後,時程獎勵降至4%,並在2025年5月落日。
「牛肉端出來,現在要慢慢收回去,」顏銘均說,危老重建最高可達法定容積的130%加上時程獎勵,目前已從最高的140%遞減至134%,對建商而言,是一場用時間換取空間的競賽,地主越拖延,就壓縮了建商的利潤和意願。

公權力代拆 實務難達成
卡關的都更,最終仍仰賴公權力介入。事實上,法令授權地方政府執行「代拆」機制,當實施者與不同意戶溝通達三次未果,經政府協調二次仍未達成共識,可依法啟動代拆,然而實務上卻是難以承受之重。

維鴻開發建設總經理丁維鴻在台中、雙北做都更多年,洞悉人性,他希望能扭轉觀念,「不是我們來奪走房子,是我出錢、你出房子,彼此合作蓋新房子,你能安心居住,我也有合理的利潤。」丁維鴻說,政府如果無法展現公權力,給再多獎勵也是空談。

但高舉代拆的棍子趕人,不是每個地方政府都願意扮黑臉,猶記10年前文林苑王家事件,北市府依法拆除王宅,引發大法官宣布《都更條例》部分條文違憲,鬧得沸沸揚揚。
「大法官釋憲後,造成實施者與地主的互信基礎蕩然無存。」政大地政系教授林左裕強調,「《都更條例》《土地徵收》等法令不是惡法,否則怎會有便利的捷運系統?這些就是政府依法徵收私有土地、補償所有權人而來。」
比較讓人失落的是,縱使75%的都更戶欣然同意重建,但顯然不是這75%說了算。都更牛步,殘弱的老宅卻不容再等,「對面饒河街的921海砂危樓,去年都更蓋好了,希望好運能降臨在我身上。」說完,張榮泰轉身爬樓梯回家,繼續為這場無聲的重建革命奮鬥。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