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野自認滿了解評審的想法,如果年輕導演的態度誠懇,對於拍攝題材很有誠意,就比較有機會說服評審。張騰元符合上述條件,不僅對相關議題扎根很深,實事求是的個性也占優勢,第一次申請文化部輔導金前夕,小野針對評審可能會問的問題、與張騰元沙盤推演,沒想到竟然沒通過。
當時小野有點洩氣,半開玩笑說:「所有評審可能都是我的晚輩,第一次當監製就被退,(他們)真是沒有良心。」不過他不氣餒,要張騰元隔年再接再厲,認為另一批評審委員只要有人喜歡這個題材,案子就會過,果然第2次申請到500萬元補助金。
小野說明:「這沒什麼道理,上屆評審也許並不覺得新住民題材不好。」推測有些評審會考慮到題材小眾的風險問題,或是覺得更適合拍成紀錄片。
張騰元也申請台北市文化局補助,小野跟他說:「台北市鼓吹多元發展,說明拍攝理由時,一定要強調這點。」順利爭取到200萬元,小野欣慰說:「這部分我可能有幫到他,我常當那個單位的評審,知道台北市想要做什麼。」至於桃園市文化局的補助則申請2次才成功,金額160萬元。
小野認為:「我幫他的地方是分析這個生態,如何去突破。後來拿到3個單位的錢,但加起來只有800多萬元。」
張騰元強調,本片製作費近兩千萬元,這樣的金額要拍片長2個半小時的生活史詩頗為吃力。「我們申請2次文化部輔導金,後來拿到台北市補助,這個案子才開始有點眉目。桃園市文化局也申請2次,在拍攝期間才公布結果。金額不多,但是沒有桃園的補助,製作上一定更艱難。」
他也獲幾家桃園在地企業的小額贊助,「他們認同這個題材,也知道東南亞移民在桃園為數眾多」,因此藉捐款協助張騰元完成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