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條件》系列編導吳念真表示,以前舞台劇主要都是說國語,並且以大學生為主力觀眾。但他從2001年編導《人間條件》以來,都使用生活語言,劇中人物依照不同的身分、背景使用最貼近生活自然的語言,可能是台語、國語、甚至其他語言,也不刻意寫台語。儘管當時該劇語言的使用是種嘗試,但事後證明觀眾多半可以接受。
《人間條件》系列藝術監督柯一正坦言,「一開始有觀眾反應,劇中有那麼多台語為什麼不先在宣傳時講清楚?甚至有人要求退票,也照常退給他。但後來就不再有這些反應,還有觀眾聽到台語的台詞之後會說,『我的台語還有進步的空間』。」
吳念真補充表示,「以前有觀眾聽到許多台語對白後會說,『為什麼不打字幕?我們聽不懂。』」但吳念真認為,他並非刻意寫台語,而是因為劇中描寫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的人,所以使用這裡熟悉的生活語言,有台語、有國語,後來觀眾也慢慢可以接受,並且打破舞台劇侷限於大學生的觀眾群,「觀眾從8歲到80歲都有,我覺得滿開心。」
《人間條件》系列中有許多台語對白,但柯一正說,「曾有北京、上海學戲劇的觀眾特別來看,他們不一定聽得懂台語,但因為看過《人間條件》系列的DVD,想看現場演出、親自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