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報》報導,來自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的夏普教授(Prof Richard Sharpe)與團隊近日在《人類生育最新資訊》期刊(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刊登一項報告,指出在1973年至2018年,短短45年間,全球男性的精子濃度狂跌52%,精子數更是下降62%,且研究團隊在2017年報告中發現,精子濃度在過去40年減少一半以上,而精子濃度的下降趨勢出現在中美洲、南美洲、非洲和亞洲等地區。
另外,夏普教授與團隊的研究更顯示,1973年,全球男性平均精子濃度約為每毫升精液1.01億個精子,但至2018年,卻已降低到4,900萬,且1973年至2000年,全球男性精子濃度下降速度約每年1.16%,而2000年後的下降速度已提高到2.64%。對此,夏普教授認為這個趨勢意味著「夫妻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受孕成功,時間拖越長,對想要懷孕的夫妻而言就越不利。
夏普教授與數十名相關領域專家學者曾在“第十三屆國際精子學研討會”上發表聯合聲明,並呼籲各國政府、科學界和醫學界承認男性生殖健康對人類和其他物種生存的重要性,且更須努力研究破壞男性生殖健康的原因,同時實施政策以消除對男性生殖健康的危害。
夏普教授坦言「我認為這是一個警訊,代表我們居住的地球出了問題,精子濃度的下降是一場危機,如果不妥善解決,這很可能會走向不可逆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