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慣例稱呼我國台灣,但是巴拉圭等,稱呼我國「中華民國台灣」,顯然是充分配合總統「中華民國台灣在國際抬頭挺胸」政策所致。
回顧過去70多年來,國共都主張兩岸一國,堅持一中原則,這立場和迄今兩岸分立的現實間形成了主觀國家認同—客觀國家事實間無可救藥的長期緊張,也激盪出台灣社會難以消弭的認同對立。
1960年代,國際友邦想盡辦法勸蔣中正放棄一中原則,採取台獨或雙重𠄘認的立場留在聯合國,假如蔣當時接受,歷史將另有一番面貌,台灣社會將不會有認同對立問題。不幸蔣中正拒絕接受,於是在台灣民間還不懂統獨是什麼時,台灣統獨爭議竟先已經在國際—美國國會、聯合國大會鬧得轟烈烈。結局是1971年東西德簽署基礎條約,確立兩德模式,並一齊進聯合國時,聯合國通過2758決議,驅逐「蔣介石代表」,國民黨政府擁有的中國代表權從此由中共政府繼承。面對險局,蔣一面在聯合國封殺台獨和雙重承認,一面為防止台獨思想被國際上中國代表權爭議啟動,於是運用粗暴的去台灣化手段建構人民的大中國認同,結果是台獨運動和黨外民主運動被戒嚴壓鑄成為不可明說的一體兩面。
李登輝不是台獨教父
1979年,台美斷交,危機驟臨,黨外硬著頭皮訴求「台灣前途應該由人民自決」,這是拐個彎,隱喻台獨主張。1986年,民進黨組黨,蔣經國政權內外交逼,被迫解除戒嚴,第2年,姚嘉文推動民進黨通過《台灣主權獨立決議文》,台獨主張由隱喻走向枱面。1991年,冷戰結束,蘇聯解體,世局天翻地覆,民進黨順勢通過台獨黨綱,台獨主張全面枱面化,呼應中歐東歐民主獨立同步的遍地開花;弔詭的是,同一年李登輝政府居然逆勢通過《國家統一綱領》,把兩岸定位為:兩岸是分治的兩個政治實體,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追求統一。
中共當局認為「一個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我方的「一個中國」指「中華民國」。(1995年焦仁和發明「一中各表」一詞概括這段呦口令。從此國民黨奉一中各表為無上神咒。)
直到2000年李登輝卸任總統前,為安撫國民黨內強大的統派勢力,鞏固對黨的掌控,以利推動民主化,猛拍胸脯保證,追求統一無論如何都是理性的選擇;但令人意外的是,他這立場,歷經卸任、被國民黨開除黨籍、直到臨終都沒有改變:陳水扁有名的「四不一沒有」中的一沒有—「沒有廢除國統會和廢除國統綱領的問題」,就是卸任的李登輝建議的;2006年陳水扁宣布《國統綱領》停止適用時,李則表示「執政者只要不去做即可,根本不必廢統。」;2007年李登輝接受《壹週刊》專訪說,他不是「台獨教父」,台獨本身是假議題;2018年接受《紐約時報》專訪表示,他從未主張過「台灣獨立」。
《國統綱領》和《台獨黨綱》居然就在蘇聯解體的一年在台灣同時出台,這實在非常詭譎。從那個時候開始,國家認同之爭成為台灣政黨角力主軸。藍的指控綠的不認同中華民國,綠的斥責藍不認同台灣。然而,到了蔡總統的時代,她對台灣認同的對立,卻有了與眾不同的奇怪發明。2019年雙十演說時,她表示,藍綠對立關鍵是雙方各自「獨占」自己的認同成為「專利」不肯和對方共享。見解為何這麼奇怪,也許永遠是謎;但無論如何,她說「中華民國不是誰的專利,台灣也不是誰可以獨占。」然後蔡總統下了結論,「中華民國台灣」可以整合統獨和藍綠,讓大家「不能分割彼此」,對內團結「中華民國與台灣兩個不同陣營」;對外「中華民國台灣」可以在國際上「抬頭挺胸」。
中華民國台灣要怎麼翻成英文
令人更不可思議的是,蔡總統還把「中華民國台灣」當做「國家」的名字。國家法定的正式名字叫國號。國號命名,不同語言,各有規矩。在英文,「國前號後」;中文恰巧相反。例如英文的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中文就得是美利堅合眾國;相對的,中華民國英文叫 Republic of China。中文文法,國前國後若都有「號」,那麼前面一個是國名,後面一個是管轄下的地方名。例如「美利堅合眾國加利福尼亞」,指的是美利堅合眾國50州中的一個叫加利福尼亞的州;再如,「彰化縣員林」,指的是彰化縣下面一個叫員林的鎮。文法如此,所以「中華民國台灣」,意義豈不是指隸屬於中華民國的一個叫台灣的省?怎麼會是國名?所以曾是蔣介石親信的雷震,要整合台灣社會民眾的認同時,他建議國名叫「中華台灣民主國」,不鬧「中華民主國台灣」的笑話;蔣中正𠎀出的外交官楊西崑建議「中華台灣共和國」,也不是「中華共和國台灣」。「中華民國台灣」當國名,實在怪到不行。
「中華民國台灣」儘管怪,但是只要行得通,恐怕還是該用。但是問題是能用嗎?要讓「中華民國台灣」行走國際,第一件該做的,是把它翻成英文。問題是,翻成Republic of China Taiwan?還是China Republic of Taiwan?或Taiwan Republic of China?China Republic of Taiwan?這個傷腦筋的問題最後翻成Republic of China (Taiwan),但是原來是兩個名詞合成的一個中文名詞片語,在英文被一個括號拆開,意義就回歸到陳水扁原版的「中華民國是台灣」了,也就是ROC護照加註TAIWAN一樣的意思,一點也不創新。陳水扁發明「中華民國是台灣」後就以ROC(Taiwan)名義和邦交國往來,簽約、簽雙邊公報,命名大使館。然而蔡總統志不僅於此,她要普遍推廣,讓「中華民國台灣」到非邦交國以及聯合國去「抬頭挺胸」,實踐「雙重承認」。這個努力,今年3月有了突破,非邦交國斐濟,已經有PRC設的大使館了,又答應讓台灣設ROC(Taiwan)代表團 — PRC和ROC(Taiwan)居然在裴濟互不隸屬地並存了!外交部官員們很興奮,強調外交雙重承認的大門终於靠「中華民國台灣」這個大寶貝開啟了。
不過,很不幸,我們的興奮既過頭也短暫。不只再沒有任何非邦交國在裴濟後面跟進,更慘的是沒幾個月,斐濟就把我國代表團的「國名」改成Taipei 了。不只是這樣,在蔡英文任內,駐外的ROC(Taiwan)大使館還一口氣減少了9個,創蔣經國、李、陳、馬、蔡,5總統的斷交國最多記錄。蔡總統堅持的得意之作,畢竟走不出愈來愈少的迷你國邦交國小圈圈。只是蔡總統並不氣餒,仍然展現她一貫的過人的堅強意志,於是今年一些友邦在聯合國「為中華民國台灣仗義執言」。邦交國既有為「台灣」仗義執言,也有為中華民國台灣仗義執言,蠻混亂。無論如何,一個國家只能用一個名字,到底用哪一個才妥當呢?
蔡英文在2016年就職總統後,美國專家葛來儀的判斷是,蔡英文努力讓中國相信她不會走向台獨。她舉例說,世衛大會台灣代表全程自稱「中華台北」而不是「台灣」。如今「台灣」雖然出現在她發明的「中華民國台灣」中,但是「台灣」並不是單獨出現,而是戴上了中華民國的帽子,這無非也是要表達自己並非台獨的意思。發明「中華民國台灣」後,她更提出展現小英外交兩岸路線的「四個堅持」。堅持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共和國互不隸屬及堅持「中華民國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決定等等。
重返聯合國30年的辛酸經驗
然而,很少人會去問,「四個堅持」真的是我國走向國際的絕妙好招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回到歷史。1993年起,台灣爭取參與聯合國的30年辛酸經驗中有清楚答案。
1993年,李登輝總統依「一中各表」主張,請友邦提案建議聯合國成立委員會研究中華民國以「平行代表權」返聯方案。為此,中共則引用聯合國2758 號決議,強調「一個中國原則」三段論—「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全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台灣是中國的領土」,主張台灣無權參與聯合國。結果友邦提案在聯合國總務委員會中,3國發言支持,11國反對,無法列入大會議程,此後連敗6年。無論如何,所謂一中各表平行代表,依國際法,是不知所云之物,如此主張,結局可想而知。
1999年李登輝接受許宗力的建議,放棄兩個政治實體一中各表的主張,仿照兩德模式,主張兩岸是互不隸屬的特殊國與國關係。換句話說,李登輝公然挑戰一個中國的國際共識。對此,美國非常憤怒,一再斥責。之後,李以兩國論立場到聯合國要求「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參與,美國更改變1993年以來在聯合國對中華民國返聯提案保持緘默的態度,第一次公開發言。美國非但不支持,更以違背一個中國立場為由反對。更糟的是,美、英、法、俄、中5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居然連手和美國同一口徑發言,返聯挫敗重大。
這樣,在1999年聯合國會議中,美國表達了對兩個中國的真正態度:不只不支持,根本是反對。2002年陳水扁改用ROC(Taiwan),「中華民國是台灣」名義返聯,兩國論立場更鮮明,同樣失利。
現在,問題來了。1971年,東、西德同時入聯。特殊國與國關係或兩國論都是模仿東西德的作法,為何東、西德可以,中華民國卻都無法返聯?原因如下:
1、東、西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以國家名義簽署《基礎條約》,彼此承諾最高法權不及於對方領域,並在國際上互不代表對方;但是兩岸間沒有這樣的條約。
2、聯合國2758決議,已經議決中華民國政府擁有的中國代表權由中華人民共和政府繼承。
3、世界主要國家包括美、日,都在建交公報中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這樣,聯合國2758決議文及中國和各國的建交公報,乃至《美國台灣關係法》就形成天羅地網,在法律上封殺了包括一中各表、特殊國與國和兩個中國進入國際社會的空間。
由於聯合國2758決議一再被中國援用以阻止中華民國返聯,因此李登輝在1998年便硬著頭皮提案要求「撤銷2758關於將中華民國排除在外的決定」,只是提案雖然勇敢,其實反而落入陷阱—等於承認2758決議的確有台灣主權屬於中國的意涵。於是,2002年後陳水扁在聯合國提案時做了根本的改變,主張聯大2758號決議只處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中的代表權,並未確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個立場符合國際普遍的立場—「台灣法律地位未定論」—因此毫無疑問,轉變得很明智。
為什麼李登輝返聯辛苦7年卻從不提出和扁一樣明智的主張?關鍵在於李直到過世都信守兩蔣反台獨,主張台灣屬於中華民國—也等於台灣屬於中國的立場—無法接受台灣地位未定論。然而,台灣獨派自始就據《舊金山和約》主張台灣地位未定論以挑戰國民黨政府的台灣統治權和中共對台灣的主權聲索。至於民進黨,一方面,創黨時離舊金山和約簽署的時日已遠,兩岸分立早成難以推翻的事實,因此在1987年通過決議,主張台灣主權已獨立,而且屬於台灣人民;但是另一方面民進黨又認為國際上普遍的台灣地位未定論應屬權宜,對台灣尋求外交空間有階段性利益,應予利用,所以一旦獨派勸說陳主張2758決議不涉及台灣主權,做為民進黨員,陳水扁就接受了。
只是扁這樣的轉變,卻造成提案內在的矛盾:雖然台灣法律地位未定,但是中華民國代表權既然已經確定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繼承,那麼不被國際承認擁有主權的 ROC(Taiwan)有什麼資格回到聯合國?這樣,陳就只剩下一條路:以台灣名義入聯,放棄李堅持的中華民國返聯。
陳水扁的轉變
2007年初,中華民國完成「消除歧視婦女公約」國內立法程序,託諾魯把加入書存放聯合國秘書處,秘書長潘基文根據第2758號決議退回加入書說:「聯合國視台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台灣沒資格這樣做。陳水扁令駐美代表積極和美國溝通補救之道。該年6月26日,美國國務院向聯合國秘書處提9點立場,強調「台灣是中國一部分」只是中國觀點,美國僅「認知」,並未承認;美國還和陳水扁一樣,主張2758決議並未確立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省,若聯合國錯誤解釋,「美國將被迫以國家立場與此一立場劃清界線。」美國還邀日、加、英、澳等大國聯手施壓。
對美國的反應,陳水扁很振奮。7月19日親自致函聯合國,申請台灣入聯為新會員。不料潘基文舊調重彈,依據2758決議退回申請書。接著美國強力施壓,8月15日,潘基文終於向美國駐聯合國常任代表扎勒米·哈利勒扎德承認聯合國秘書處不當詮釋2758號決議,「並保證聯合國爾後不會再犯同樣錯誤。」「不再說台灣是中國一部分」。9月19日,提案在聯合國總務委員會進入「二對二辯論」模式。過去聯合國總務委員會議中,反對中華民國返聯成案的總是壓倒性勝出,例如1999年是47比20;然而2007年,對內容不同的提案,支持的雖然只有24,反對的更只有3,多數少數大逆轉。但主席仍以未達共識為由,「建議」不列入大會議程。接著台灣動員邦交國翻案,中國動員141個國家發言反對,雙方激辯長達4小時15分鐘,最後中國雖獲勝,但過程中,1999年發言反對中華民國以兩國論立場返聯的美國,現在在反對潘基文以台灣主權屬於中國而封殺台灣入聯提案後,便對台灣入聯案不再發言,同時,日、加等主要國家也一起既未支持也未反對,保持「善意」的緘默。
這樣,在驚濤駭浪中,因為陳水扁提案,聯合國確認了台灣不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事實,意義重大。過程夠戱劇性,然而聯合國外還另有詭譎波濤。
陳水扁決定以台灣名義入聯後,2007年多路並進:既向聯合國申請;也在台灣舉辦入聯群眾遊行及公投;又動員支持台灣入聯的美國國會議員聲援。然而,大環境是美國正因同時陷入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戰爭而焦頭爛額,維持中國友善關係是其外交要務。於是美國陷入既要表示不支台獨又要表示不反對台獨;既要維護台灣主權不被中國侵犯又要維持台灣地位未定論立場;既要不過分刺激中國,又不能和挺台國會議員過度對立等等多重兩難的交錯中。面對亂局,美國政府切割戰場,在聯合國外,由國務卿領頭,重要官員逐一譴責入聯公投是無謂的挑釁;但是在聯合國中又努力反對台灣屬於中國的主張,台灣入聯提案免於被潘基文封殺於總務會議後,在會議中,對支持與否都保持緘默。
聯合國大會後,台灣入聯公投持續進行,11月雖然有美國40位眾議員在國會連署提案支持台灣取得聯合國會籍,美國民調也發現公投若過,7成美國人將挺台灣入聯;但是本來在2007年初對公投入聯支持度在7成以上的台灣民意,歷經美國政府一再打壓和國民黨扯腿後,支持度一路走低,最後,2008年投票得票率雖然高,但投票門檻卻未過關。公投未過,負面影響重大。讓上台的馬英九有放棄台灣持續14年成為聯合國會員國的努力的藉口。馬英九先在2008年把提案參與的目標從成為會員國降低為參與專門委員會;到了2009年他乾脆放棄提案,只請友邦像在立法院國是論壇一樣地發言,要求的參與身分也回歸到完全不可能被接受的「中華民國(台灣)」。
馬規英隨
令人訝異的是,等到蔡總統上台,馬規英隨。蔡一面不提案,避免以台灣名義參與聯合國,以示其柔軟;但是另一方面堅持連美國在1999年都公開反對的兩國論,立場又非常僵硬堅持;2007年美、日、英等國堅持的立場是台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而不是「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個重要的區分蔡總統明顯不知。她堅持的還是後者而不是前者。小英路線竟如謎地遊走軟硬之間,令人摸不著頭緒。
面對這樣的矛盾和混亂,何不回到民進黨自家在1999就已經通過的《台灣前途決議文》。決議這樣主張: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對外,我國不再堅持使用「中華民國」,並以各種不同名稱,廣泛參與各類官方及非官方國際組織。
民進黨這個彈性原則和李登輝堅持反台獨,堅持以中華民國名義重返聯合國策略完全不同。而所謂小英路線很清楚,「四個堅持」其實是繼續堅持李的兩國論路線。
無論如何,從1993年迄今30年艱辛的奮鬥,歲月的辛酸已經證明出來兩個路線的差別極為鮮明:僵硬的中華民國返聯不只在國際政治上行不通,在法理上也站不住腳;相對的,彈性的台灣入聯在法理上有其空間,只欠國際政治的條件而已。對關心台灣主權的人來說,30年迢迢聯合國路,辛酸固然點滴在心頭,折騰的眉眉角角也瞭然於胸;奇怪的是,這一切,蔡總統似乎毫無感受,就像局外人一般陌生。甚至,美國眾議院議長對她稱呼台灣總統而不稱中華民國總統,似乎也不覺得有什麼意義。當她看到美國眾議院通過《台灣國際團結法案》,就跟著強調2758決議只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聯合國內中國唯一合法代表,就跟著把今年國際宣傳重點鎖定在呼籲聯合國不要錯誤詮釋2758號決議。然而,她卻似乎渾然不知,美國眾議院這法案的精神和小英「四個堅持」中兩國論的堅持格格不入。
蔡及其團隊外交路線的品質真是太令人駭異了。當然團隊中也有清楚人,例如就有投書《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希望台灣人民可以獲得平等參與聯合國的機會,其文章通篇都沒有提到中華民國或蔡總統得意之作「中華民國台灣」的。但這仍無助於改善國際宣傳陷於混亂的狀態。
小英路線走不回聯合國
儘管台灣入聯、中華民國返聯要怎樣選擇應該清楚了,但是路縱使走對了,問題還是沒有那麼簡單解決—畢竟中國擁有否決權,因此縱使支持台灣入聯的國家由出現而逐漸增加,但是入聯仍然非常困難,結果很可能就和科索沃處境一樣。
1991年南斯拉夫聯邦和蘇聯同步解體。1990~1992的3年間,聯邦中的科索沃自治省和其他4個加盟共和國先後公投宣布獨立。雖然4共和國獨立很快獲得國際普遍承認,但是科索沃公投投票率87%,贊成獨立的99.7%卻因政情複雜,只獲得兩個國家承認。要一直到2007年,北約國家為了解處理種族清洗的嚴重人道問題才決定接受其獨立,2008年科索沃未經公投就宣布獨立,隨後迅速得到國際普遍承認,最多時有111個聯合國會員國,但是由於中、俄的抵制迄今無緣入聯。
不管台灣未來外交的國際承認最後是否走上類似科索沃的途徑,無論如何,要走得通,請先放棄繼承自李登輝的四個僵硬堅持,回到民進黨彈性的《台灣前途決議文》途徑。歷史很清楚地告訴我們,跟著小英路線走,走不回聯合國。
作者簡介:林濁水
台灣戒嚴時期黨外運動人士、民主進步黨新潮流派元老,有「台獨理論大師」之稱。
曾任中華民國第2~6屆立法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