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現場】淺山農地釀人獸衝突 金屬套索裡的動保難題

mm-logo會員專區文化
淺山地區的人類活動與動物棲地高度重疊,人獸衝突不斷,山豬破壞農作的事件時有所聞。(翻攝賴彥棟臉書)
淺山地區的人類活動與動物棲地高度重疊,人獸衝突不斷,山豬破壞農作的事件時有所聞。(翻攝賴彥棟臉書)
苗栗山線一帶的農田、果園多位於海拔800公尺以下的淺山地區,人類活動與動物棲地重疊,每家農戶幾乎都有遭野生動物侵擾的經驗。山豬、猴子,一個晚上就能毀掉大半的田地,為了阻絕動物,農民找來獵人設陷阱、抓山豬。但陷阱難免造成誤傷,流浪狗受困陷阱因此截肢的狀況時有所聞。人與動物在空間裡相遇,動保與農損間的矛盾又該如何覓得解決的途徑?
苗栗縣公館鄉一處竹林,一抹深棕色身影來回遊走,定睛一看,會發現牠的後腿遭到緊縛,無論怎麼掙扎,仍被限制在固定範圍。獵人賴彥棟遠遠瞥了一眼:「還是隻小山豬。」他熟練地迂迴靠近,試圖側身壓制,儘管小獸因遭金屬套索陷阱綑綁多日,一隻後腿已斷,面對獵人仍是迅猛,忽前忽後張嘴調度攻擊節奏。

電圍網成本高 農民自設陷阱

郁永河的《裨海紀遊》中形容台灣山豬:「怒則以牙傷人,輒折脅穿腹,行疾如風。」距離小山豬受困的幾公尺處,去年也曾有另一隻大山豬中了陷阱,牠扯斷金屬繩索,猛烈衝撞賴彥棟,獠牙刺中獵人的手臂和小腿肚,臂上留下一處比50元硬幣還大的褐色傷痕。也曾有獵人以犬圍獵,幾番大戰,犬隻遭山豬獠牙開膛剖肚,腸子被扯出體外。
苗栗山線一帶的農田、果園多位於海拔800公尺以下的淺山地區,人類活動與動物棲地重疊,每家農戶幾乎都有遭野生動物侵擾的經驗。政府雖補助農民架設電圍網企圖阻絕野生動物侵擾,但鄰近農民多小面積栽種,自產自食,電圍網成本高,農民興趣缺缺。農友只能自救,有農民聽說山豬不喜人類氣味,跑去理髮店收集一堆剪下的頭髮,到處撒在孟宗竹田邊,但照樣防不住山豬來飽餐一頓。7、8年前,賴彥棟開始研究俗稱「山豬吊」的金屬套索陷阱,協助山線一帶十多個農民防治野生動物侵擾。
這天與賴彥棟訪問到一半,他手機響起,果農來報有山豬中陷阱,他收起手上的山豬吊,匆匆起身趕赴現場。眼前山豬僅法式鬥牛犬大小,敏捷與戰力卻絲毫不減。纏鬥一陣,賴彥棟終於將小山豬的四肢用尼龍繩和膠帶綑綁,放進後車廂的塑膠水桶內。但山豬沒認敗,水桶隨即被裡頭的小獸撞翻,山豬滾落後車廂,扭動身子朝獵人咬去。勝負已定,那生命仍頑強不屈,預備戰鬥到底。
20231116timesquare001
為了防治野生動物造成農損,苗栗一帶的農友會找來專業獵人設陷阱捕捉侵擾農地的動物。
果園主人姍姍來遲,一把鐮刀揣在懷裡。青年果農種的是友善石虎無毒農作,前陣子的柚子才採收完,秋冬的橘子還未成熟,已吸引山豬來品嘗。果農見著山豬中陷阱,趕緊先跑回家拿武器,「我不敢靠近,我有看到他去年被攻擊。超可怕的。」農民指了指賴彥棟。山豬多夜行,果農曾有一次天暗時來關水塔,和一群大大小小5、6隻的山豬對上眼,嚇得跳上摩托車狂催油門,「牠們沒追上,但這邊山坡很陡,往下衝的時候,冷汗直流。」
收拾完器具,重新將小山豬安置進後車廂,賴彥棟臨走前告誡果農:「要天天來巡(陷阱)啦,這隻被抓到2、3天了,後腿都斷了。」
當年開始自學設陷阱抓山豬,是因賴彥棟在苗栗通霄當警察時,常碰上轄區居民埋怨人獸衝突,他上網學日本人如何架設防農損的山豬吊。一條金屬繩索、一組續壓式彈簧裝置,再加上踏板,就是山豬吊的本體,陷阱看似簡易,但山豬可沒那麼容易被人類捕獲,牠們嗅覺靈敏,一聞到陷阱的金屬氣味,或是察覺人類蹤跡,便會閃避。「我前3年一隻都沒抓到過。」慢慢累積經驗,才成了苗栗山線一帶的山豬達人。

動保團體檢舉 縣府約談獵者

去年賴彥棟總共抓了117隻山豬,今年10月為止,則抓了超過150隻。他偶爾會在社群媒體上直播捕山豬的影像,因此引起動保團體注意,因為《動物保護法》14之1條早已規定禁用山豬吊,但台灣黑熊等保育類動物誤觸山豬吊,受傷死亡的新聞仍時有所聞,今年8月,東部就接連兩起黑熊受困陷阱的事件發生,其中一隻黑熊最後因身體過於虛弱,不治身亡;而動保團體也不時碰上受困山豬吊的犬隻,因傷重而面臨截肢厄運,缺腿、斷掌頻傳。
動保團體質疑,被禁用的陷阱為何在山區如此氾濫。也因此向苗栗縣政府檢舉賴彥棟,「縣府來約談我好幾次。」
20231116timesquare001
原住民狩獵與防治農損容許使用的金屬套索陷阱,有時也會導致保育類台灣黑熊受傷,讓陷阱使用與否出現辯論。
不只苗栗山線,台中、南投和嘉義等縣市的淺山區,甚至幅員涵蓋台北市、新北市的陽明山國家公園都能發現山豬吊的蹤跡。
基於《動保法》立場,幾個縣市的主管機關會不定期上山搜索,像是南投縣,家畜疾病防治所所長唐佳永說,他們固定每3個月會同農業處,前往山豬吊出現的的熱點聯合稽查,以金屬探測器搜山、移除,也召集里長、社區座談,呼籲不要傷害動物。
苗栗縣保育科科長張葦也表示,「平時若有登山客通報發現山豬吊,我們也會趕快去立牌警告,隨意私設會有罰則。」至於陽明山,陽管處保育課課長華予菁強調,站在國家公園的角度,不允許使用任何獵具,巡山員平時固定會在步道、車道巡查。「一旦巡山員發現,會通知動保處來協助處理。」
《動保法》禁止山豬吊,但陷阱仍頻繁出現,原因就在於《野生動物保育法》第21條裡規定了野生動物得予以獵捕或宰殺的例外情況,其中包括:「危害農林作物、家禽、家畜或水產養殖者」;另外在21之1條,則說明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祭儀的情形下,可獵捕與宰殺野生動物。

法條間有矛盾 暫時沒有解方

淺山地區人類開發與動物棲地高度重疊,獸害狀況特別嚴重,農民因此有使用陷阱防農損的高度需求。「像陽明山的邊界與私有土地接壤,農民也會設置山豬吊防止動物侵擾,我們就碰過好幾次水牛誤觸陷阱的事件。」擎天崗管理站的巡山員何仁慈說道。
張葦也表示,多數農民都知道為了防治農損可以使用山豬吊,會先拍下農田遭毀的影像,避免使用陷阱後出現爭議。被約談多次的賴彥棟說:「縣府看了法條,知道因防治農損可以使用,也就沒罰我。」
只是陷阱難免有誤傷,動物保護與損害防治間的矛盾暫時沒有解方,「座談時請農民不要傷害動物,也會一直被農民罵:『顧動物不顧人。』」唐佳永苦笑。
「其實動保團體考慮的也沒錯。」賴彥棟說道。大多數獵人並不想傷害犬隻等非目標物種,「我們是要抓山豬而已。」5年前賴彥棟開始改良陷阱,試圖降低誤捕的風險。賴彥棟指著改良過的山豬吊踏板邊緣一處螺絲,「這螺絲可以控制踏板鬆緊,鎖緊一點,踩踏力道要比較大,陷阱才會觸發。」藉著重量篩選,來降低非目標物種誤觸的機率。
20231116timesquare001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引進日本的改良式獵具,試圖減少金屬套索陷阱的傷害範圍。(翻攝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官網)
「傳統的山豬吊會整個套死,幾個小時沒解開,血液不流通,肢體就壞死。」賴彥棟在束繩邊上多加裝一塊金屬,留下血液流動的空間。賴彥棟說,有時抓到山豬,他會自己飼養,或賣給越南商店,「所以我也不想豬受傷截肢啊。」他邊說拳頭邊往踏板一擊,套索「啪」一聲捆住手腕,金屬抵著肉,撐出一些空隙,保持血液循環。「不過最好還是天天巡一下,套太久,一直掙扎也是會受傷。」
改良山豬吊以增加精準度的,還有屏東來義鄉的排灣族獵人郭坤旺。來義鄉的獵物主要為山羌、水鹿和山豬。「架設陷阱時,要根據獸徑、動物體型和坡度來調整踩踏觸發的重量。」郭坤旺解釋,蹄形的動物踩踏單點施力比掌形動物大,下坡力道又會再加乘,這些都是有經驗的獵人在設置陷阱和選擇獵物時必須考量的條件,藉此能降低非目標物種觸發陷阱的可能。

部落獵人式微 山上陷阱漸減

但或許改良工具或巡邏稽查,遏止誤傷的速度不如動保團體預期。動保團體的救援經驗裡布滿創傷,救援過不少犬隻的動保人士Jerry嘆氣:「山區裡一堆只剩兩隻腳的袋鼠狗。連台灣黑熊也反覆觸發山豬吊受困,最後遭到射殺。」Jerry質疑《動保法》和《野保法》之間相互牴觸,《野保法》給了例外使用的條款又缺乏管理,形同全面開放。且獵人在網上販賣山豬肉,也變相鼓勵更多人投入獵捕行列,導致陷阱氾濫,許多動物跟著受害。他認為直接從源頭截斷陷阱的使用,才能有效阻止動物受害,因此去年再度上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要求管制山豬吊的販賣和使用。
20231116timesquare001
台東林管處去年協助布農族獵人成立「台東縣崁頂村傳統狩獵文化生態永續發展協會」,獵人鳴槍宣告自主管理組織成立。(台東林管處提供)
不過,對於動保人士倡議禁用山豬吊,長年研究台灣山豬的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吳幸如持不同立場。吳幸如分析,在台灣陷阱使用可分原住民的狩獵與農民的除害兩大類,兩者須分開討論,避免將不同情境混為一談。
吳幸如感嘆,外界至今對原住民狩獵仍有錯誤印象,認為山上滿地陷阱。「1990年代,我在部落田野調查,當時部落裡大約有6成的全職獵人,家計全靠打獵收入支撐;但2003年左右,再回到同一個田野地區,只剩5%的全職獵人。」相較70年代的「大山產」時代,毫無節制地捕捉野生動物,販賣、食用,藉此牟利,幾乎殲滅山上物種。如今時移事異,部落裡的獵人數量緊縮,山上的陷阱量也下降,狩獵行為也多是為了自用或文化祭儀。
郭坤旺也表示,部落的就業形態早已改變,9成的族人都在山下工作,「整座山只有我一個獵人,我也只有週末才上山,在半山腰放陷阱而已。」

推改良式獵具 避免誤捕憾事

然而,狩獵人數減少,誤捕仍存在。今年上半年,花東地區野生動物醫院共救治7起黑熊誤觸陷阱的案件,為了讓受困的動物有機會被救援,去年9月林業及自然資源保育署也推出「台灣黑熊生態服務給付示範計畫」,鼓勵民眾發現黑熊受困後通報救援。
位於台東的野灣野生動物醫院每個月也會前往不同部落巡迴宣導,鼓勵民眾通報受傷的野生動物。去年野灣共接獲28隻野生動物受困陷阱送院救治的案子,「這裡說的陷阱不只是山豬吊,鳥網、鐵絲網、黏鼠板,甚至水溝等人工設施,都可能導致野生動物受困。」野灣公益勸募專員王時瑋說,這些救援通報都建立在民眾、行政機關和救援單位間的彼此互信之上,野灣對於禁用山豬吊也持反對態度,「一旦禁用,使用陷阱的行為地下化,誤捕野生動物的人擔心受罰不敢通報,反而讓這些動物失去一個機會。」
20231116timesquare001
屏東縣來義鄉的部落和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合作,將舊式獵具換成改良式獵具。
另一方面,為降低非目標物種誤觸陷阱,林業署也從工具下手,取經日本後研發小口徑套索陷阱,降低黑熊觸發的機率;另設定最小圈束直徑,讓淺山地區小型動物,例如穿山甲,觸發陷阱後四肢也不至被套索綁住。「我們定期會到部落去宣導,請族人拿舊式陷阱來換改良式陷阱,推廣大家改用。」署長林華慶說,目前已在63個部落推廣改良式獵具。郭坤旺也拿到好幾個版本的改良式獵具,並在使用後回饋心得給官方。
不同於原住民狩獵,淺山地區則是因為人為開發和動物棲地重疊,再加上氣候變遷影響,導致人獸衝突增加。不只台灣,世界各國也同樣面臨獸害困擾,例如有研究發現,北極熊開始會在秋天進入愛斯基摩人的村落翻找食物;而日本秋田縣,今年累計發生熊攻擊民眾案件高達66人,是2017年的3倍。
日本農村因人口外移和老化,野生動物數量明顯上升,吳幸如翻出手機照片,指著像削掉皮的鉛筆般的樹幹說:「像熊數量太多,還會跑到私有經濟林,把樹皮一段一段扯下來,這樹就死了。」一栽十多年的樹木一夕遭毀,讓林農氣憤。
「面對人獸衝突,日本研究過幾種防治方法,包括驅趕、阻隔和清除,發現清除—就是獵捕—是最有效和最省錢的方法。」吳幸如說,許多缺乏壯丁的高齡化村落,委託有執照的獵人,前來獵捕造成農損的動物,因為這是最有效能控制野生動物數量的方式。面對今年熊攻擊民眾事件激增,秋田縣祭出補助給獵人。不過也有民眾抗議獵捕政策,認為遭到殺害的熊實在可憐。

自主狩獵管理 減緩人獸衝突

因空間重疊而發生衝突已無可避免,「只能多管齊下,一邊減緩衝突,像是補助設置電網、利用聲響嚇阻動物;一邊提供生態補貼,提高農民對動物的容忍度。」清大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顏士清說道。擎天崗工作站主任陳彥伯則是觀察到,陽明山周邊有些農友乾脆選擇轉型,放任動物來吃作物,將農地發展為生態導覽區。
如今地球超過3/4的陸地面積直接受到人類活動所影響,過去的荒原成了農場、城鎮,人與動物在空間裡相遇,而冰冷的法條終究無法管理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交織後形成的複式生態環境,及其上所衍生出的百樣情境。吳幸如表示,狩獵和除害的需求真實存在,禁用山豬吊,只會導致其他變種的陷阱出現以滿足需求。
20231116timesquare001
狩獵和除害的需求真實存在,如何在滿足需求下同時兼顧生態與動保,是眼下難解的題。
2017年林務局(現已升格為林業及自然資源保育署)推動「狩獵自主管理計畫」,由部落和政府簽訂行政契約,部落自組狩獵協會,找出適合的狩獵管理模式,同時由部落協助官方架設攝影機,累積野外族群監測資料,共同推動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育。
自主管理計畫讓部落擁有更多主導權,更願意主動監測物種數量以維持獵場的健康,吳幸如表示,像是來義鄉的狩獵協會,南部的村落前幾年發現飛鼠數量下降,便自主禁獵,等待飛鼠數量回升。這幾年,來義鄉的獵人也與防檢局合作,捕捉山豬採樣淋巴、肝臟等部位,檢驗是否有口蹄疫病毒。吳幸如說,禁用無法解決問題,當前世界各國的趨勢也是選擇與社區合作,因地制宜摸索出減緩人獸衝突與降低誤傷的路徑,才能給生態與人類多一點彈性和機會。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