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翻轉松山信義 從居住正義開始
台北市有20萬棟為超過30年的老屋,許淑華發現若依照台北市都更規劃,竟要等189年才能都更完成,對此她提出一連串的建議,認為「住不起」是很多年輕人心中的痛,尤其是台北市松山信義區,每坪動輒百萬,只能望屋興嘆;即便租屋,租金也是極大的負擔。許淑華說:「對於一般年輕人來說,這裡的房價真的非常驚人,那要怎麼樣留住青年呢?我想說的是應該要全面都更。」但都更並非易事,有實際面的難處。
「老人家通常不願意都更,但如果都更進度太慢,年輕人等不了,就會搬到外縣市去住。」加上容積獎勵太低,住戶無法一坪換一坪,對都市更新十分卻步。因此,她除了積極推動都更,也推動老屋更新,以社宅興建為主軸,增加容積率,多管齊下。「這就是我為什麼要推動以社會住宅為導向的都更。松信區有很多老舊房屋,根本無法都更,但若一直蓋新房,又會讓老居民有相對剝奪感,且影響交通。」
公辦都更是另一個辦法。「這可以讓年輕人搬回台北市住,也因為都更,我們設宅就可以蓋得比較多,而提高容積率讓原持有戶願意配合都更。」除了增加社宅供給,她亦爭取降低租金費用,讓年輕人無須搬離距上班地點較近的蛋黃區。而老舊屋舍通常沒有設置電梯,造成年邁居民的不便,因此許淑華也積極爭取放寬附掛電梯或爬梯機的條件。
老齡化社會超前部署 長照在地化、社區化
推動公辦都更不僅僅是為了房價與年輕人著想,更是因應老齡化社會的有效手段。由政府整合、發包給優良廠商,提供1.5倍的容積,這絕非要圖利建商,而是利用這多出來的面積設立托老、托嬰中心及其他公共設施。「建商必須將社會福利機構包含在內。如果每個社區都用公辦都更,就有地方可以照顧老人家。」
除此之外,許淑華也建議應該將民間機構納入非營利日照中心,提升日托品質,並借重退休警察與護理師的專業,協助高風險個案評估;持續推動弱勢族群的生活津貼、失智老人的雲端履歷,並在吳興地區建立醫療園區,建立友善長者的居住環境。
完善行人路權和交通網絡 讓電動(公)車更普及
台北雖然是台灣的首善之區,但交通問題依舊常常讓人詬病,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許淑華有信心讓松山信義區率先擺脫「行人地獄」的惡名,將舒適寬敞的人行道還路於民,尤其老舊社區常面臨道路的路幅不足的問題,又無充足的停車空間,導致人行行走空間被剝奪。
另一方面,在節能減碳及永續發展的大趨勢下,大眾公共運輸與電動車需大力推廣,因此,首先要完善松山信義的大眾交通網絡,包括民生汐止線以及捷運南北向東環段的興建,以改善信義區縱向交通;推動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與電動機車普及化,以改善空汙。
松山信義區的居住、交通、長照問題都是刻不容緩的重要議題,在此擔任五屆市議員的許淑華比誰都更清楚這區的實際狀況,也準備好因應對策,希望進入立院取得更大為民服務的權限,持續翻轉松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