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出生、長大的江松長,15歲那年成為小留學生。他的父母留在台灣,把他和弟弟、妹妹送到美國加州念書,他依循當年的主流價值選擇念理工。只不過江松長從小熱愛的是電影,他說:「小時候跟叔叔、阿姨去看國片或好萊塢片,一直對電影念念不忘。」
於是大學時期,他常參加影展活動、看電影、當志工,也在某些導演身邊當實習生。其中一位導演鼓勵他申請南加大電影製作碩士班。起初江松長覺得機會渺茫,「因為我完全沒有文學或藝術的背景,可是居然被錄取,所以好像是命中注定要轉業。」
從工程師轉行影像拍攝,最大的挑戰是家長的反應。江松長坦言,大多數台灣的家長若得知子女想從事藝術工作,通常會有疑慮,擔心他們的生活會不穩定,也不該放棄好工作。「可是我的家人反而很支持,他們不見得鼓勵我,可是他們沒有反對,他們也覺得,重要的是我要做我熱愛的工作,才會覺得生活比較有意義吧。」
談及在美國拍紀錄片的挑戰,江松長表示,近年在美國,亞裔故事已較受關注,但畢竟不是主流。「之前大家會說,你這個故事很小眾,觀眾不會很有興趣。」這是在美國的亞裔導演面臨的挑戰之一。所幸近年大家的想法有進步,亞洲人或亞裔故事已受到比較多關注。
然而平心而論,亞裔故事在亞洲也不見得吃香,江松長解釋:「因為亞洲人想要看自己的故事,而亞裔美國人的故事,跟亞洲人的故事還是有所差別,原因來自文化上的隔閡。大家在銀幕上想要看自己(的故事),雖然長相一樣,可是背景跟故事不太類似,這些(對導演來說)是比較有趣的挑戰。」
他出席國際影展也觀察到,國際的觀眾想要知道的是發生在亞洲的故事,若是住在自己國家的亞洲人的故事,他們不見得會有那麼大的興趣。江松長分析,觀眾想要看到的是有關異國歷史跟地緣政治的題材,即使這種狀況多少有改善,「可是大部分的故事,還是要碰觸到motherland,才會吸引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