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媒報導,這具古老的化石來自多年前,一位漁民在台灣海峽澎湖水道進行底拖作業時意外撈獲。這塊罕見的下顎骨最初流入市面骨董店,後由一位台灣民眾買下並於2008年捐贈給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團隊將其命名為「澎湖1號」。
最初學者曾誤以為這是某種大型猿類的骨頭,但經東京大學教授海部陽介與張鈞翔等人深入研究,運用古蛋白質分析技術比對胺基酸序列,發現其中有兩處明顯變異,確認為丹尼索瓦人男性遺骸。這項分析技術尤其適用於難以從化石中提取DNA的地區,突破了傳統考古學的限制。
丹尼索瓦人是已滅絕的古人類族群,活動範圍廣泛,與尼安德塔人關係密切,但遺骸發現極為稀少,目前全球僅有3處,包括西伯利亞、青藏高原,如今再添台灣一筆,凸顯東亞地區在遠古人類演化史上的重要性。
東京大學教授海部陽介表示:「我本來以為這塊骨頭只是來自某種大型猿類,沒想到竟是丹尼索瓦人,再次讓我意識到亞洲人類歷史的複雜與豐富。」
這項研究不僅在國際期刊《Science》正式發表,更將於5月22日起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第一微型特展室」舉辦《丹尼索瓦人到臺灣》特展,屆時「澎湖1號」下顎骨也將正式亮相,開啟大眾對人類起源的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