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初,趁著W&W鐘錶與奇蹟錶展結束之際,我同步安排了一趟ETA錶廠參訪之旅,從日內瓦搭火車一路北上,歷經約兩個小時的車程之後抵達比爾(Biel / Bienne),緊接著再由SWATCH總部人員開車(Thank you Stefanie!),近一個小時多的車程之後,抵達這次的目的地:位於Boncourt的SWATCH錶廠。

坐落於Boncourt郊區的廠區,包含了SWATCH集團旗下的ETA以及Nivarox-FAR,這座生產基地於2011年動土,當初便是為了SISTEM51而建造。「關於SWATCH開發SISTEM51的過程,是場驚奇的冒險。」負責接待與介紹的ETA 行銷與傳播主管Dominique Boizard說道,當年接獲這項任務時,僅僅只有兩年的時間,要把這枚機芯從無到有做出來,為此需要購入許多客製化機器,甚至還要為了某些製程去創造出一台專屬的機械設備;而這些機械與製程的規劃,在Boncourt生產基地建置當下,同步在Grenchen的廠房內進行測試,待生產基地完工之後,才把整套流程與設備搬過來。






「通常來說,一枚全新的機芯要耗費四年至六年才能完成,但我們僅有兩年時間,推出的日期已經定了,總不能打電話給BASELWORLD說我們做不出來,再緩緩吧?」於是乎,2013年的BASELWORLD巴塞爾錶展,SWATCH首度介紹了SISTEM51機芯,這是全世界首枚全自動化流程組裝的機械機芯,一共有17項專利,無論是誕生的過程、製程以及規格,都對SWATCH、甚至是整個瑞士製錶業都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Dominique Boizard:SISTEM51從無到有的過程,是我職業生涯中面臨過最大的挑戰。
聽過太多SISTEM51的「全自動組裝」的事蹟,但實際在廠內看到又是截然不同的體驗。SISTEM51從主要機板、個別橋板的製作,寶石安裝,然後再把各個零件點焊、濃縮成五個主要模組結構,最後再進到輸送帶裡進行組裝,這整段過程由不同的機器分工合作。細看每一座機械手臂飛快來回之際,一批又一批的零件逐步成型出一枚機芯,整個過程非常神奇且療癒。









SISTEM51更是第一次整合ETA以及Nivarox-FAR這兩間公司,在同一個生產基地當中,ETA主要負責生產機板、夾板以及後續組裝,至於Nivarox-FAR更多的是在於精密零件部分,包含像擺輪游絲、發條等。以擒縱模組結構為例,擺輪上下的兩片橋板壓印出來、接著上完寶石之後,會直接送到此生產基地不同樓層的Nivarox-FAR,組裝焊接完成整個擒縱模組再送回來,進行下一步的組裝。正是因為SWATCH集團本身擁有的強大資源,才能讓原本複雜的製作過程,變得順暢無比。

「要怎麼確保精密零件有正確咬合在一起?」Dominique提到,生產線與組裝線上有許多高速攝影機,每一個步驟都由攝影機進行精密的機械控管;當然,SISTEM51的零件數本來就大幅度降低,加上五個模組結構,數量的簡化本身就有助於自動化組裝,但這段過程仍然非常複雜。在一整段組裝線當中,最讓我好奇的部分絕對是機芯最關鍵的心臟:游絲擺輪,如果有看過一些機芯組裝影片或實際組裝過程,應該會知道組裝游絲擺輪需要一個特別的角度,有時候組裝工匠會不斷將機芯水平旋轉調整,才能找到適合的角度把它放進去,加上擺輪與游絲又相對脆弱,更得小心翼翼執行。原本上述應該由製錶師操作的動作,在SISTEM51裡就成了機器人的工作,雖然說上述這些複雜精細的零件,已經先行整合進擒縱模組結構裡頭,但不代表之後的組裝就非常容易,有賴於精心編排的電腦編程,還有攝影機不斷監控的機械手臂動作,讓每一個組裝與焊接的過程都一氣呵成,無論是擒縱模組,還是其他四個模組都是如此,精度非常高。







Dominique Boizard:最難的部分確實是在擒縱模組結構上,因為它既連動發條盒接收動能,同時又連動齒輪讓走時系統運作。
精準度也是SISTEM51誕生時的一大特點,最初2013年當年問世時的精準度是每天+/- 10 秒,換成Nivachron™游絲之後精準度來到-5/+15 秒,姑且先不論游絲材質帶來的差異,因為它沒有類似像快慢針這樣的調整機制,官方新聞稿裡頭稱「雷射調整精度」到底是怎麼辦到的?Dominique說,雷射系統並不是影響游絲的長度,而是直接去調整擺輪的慣性。
整個運作過程,第一步會先把每一枚機芯上滿鍊,然後機器記錄下每一顆機芯當前的三方位精準度,進到雷射室之後個別針對情況去調整擺輪慣性,然後重新測試,再進雷射室,重複這一步驟下,最終讓精準度達到標準值。這項技術由SWATCH集團內部開發,先前從天梭的Powermatic 80機芯開始使用,之後運用在SISTEM51上,未來也可以延伸運用在集團其他機芯當中。
剛剛還有提到的Nivachron™游絲,則是SISTEM51機芯上的另一項革命性進化。這是由Nivarox-FAR與AP愛彼共同研究開發的成果,2019年問世,在整個集團裡率先使用的就是SWATCH,之後逐步用在MIDO、TISSOT等品牌。先前我們《瑞士直擊:SWATCH FlyMagic 抗磁游絲限量機械錶》有詳細介紹,這邊就不再多贅述了,有趣的是,就在近期同集團內的寶璣(BREGUET)也首度使用了Nivachron™游絲,而非過去的矽游絲。為什麼有這樣的改動?SWATCH使用的Nivachron™跟寶璣使用的Nivachron™有什麼不同?可惜的是這件事發生在去完SWATCH錶廠之後,來不及直接問原廠人員,但也就這麼剛好,接下會有機會訪問到寶璣CEO,日後會再來補充。

這趟機芯廠參訪的最後,廠方人員也同步介紹目前SWATCH的另一項發展重點:Bioceramic生物陶瓷(雖然並非在此廠區製作)。2020年問世的Bioceramic生物陶瓷材質,結合了三分之二的氧化鋯陶瓷粉末,以及三分之一蓖麻油成分提取的生物來源材質,然後混合顏料,加熱至260度之後射出模具成型,原理與陶瓷射出成型技術(CIM, Ceramic Injection Molding)相同。Bioceramic生物陶瓷兼具陶瓷材質與塑料的優點,強韌耐刮,卻沒有傳統陶瓷的易碎特性,而目前的顏色選擇越來越豐富,並且比起初期的顏色,也變得更加鮮艷濃烈。這在Bioceramic Scuba Fifty Fathoms一系列搶眼的顏色,便是最明顯的例子。

結束這趟SWATCH錶廠之旅,我一直在想:在看到製程前跟製程後,我對SISTEM51在想法上有什麼改變?坦白說2013年SISTEM51剛出來時,即便看完新聞稿,我很難體會全自動化流程對於傳統製錶的意義是什麼,無法明白它的厲害之處。之後幾年間參觀過幾個錶廠,更能理解錶廠就是一項精密工業,再傳統的品牌也要仰賴當前的現代科技;許多人對機械錶有傳統情懷,像是欣賞人手裝飾或機芯工藝,哪怕欣賞入門錶品牌時,也隱約把這種「人味」的情感連結給帶進去,在這樣的前提下,便很難接受對立面的「自動化機械生產」範疇。

對於定價150瑞郎起跳的SISTEM51,應該用不同的角度去檢視與評斷它才是,就如同Dominique一直不斷提醒著我:「必須時刻記得一件事:它的價格級距。」更何況SISTEM51由SWATCH集團導入許多最新的科技去製作,有全自動化組裝流程,有雷射調校精度,有Nivachron™游絲,還有Bioceramic生物陶瓷材質,是最親民的「Swiss Made瑞士製造」。這些技術開發的經驗也能幫助SWATCH集團的其他品牌,甚至是擴大影響至整個鐘錶產業,尤其伴隨著3C科技產品興盛,瑞士機械錶的式微,SISTEM51也在扮演著「重啟消費者對瑞士製錶感興趣」的重要角色,入門的定價、滿檔的規格,又或者像Bioceramic Scuba Fifty Fathoms這樣特殊的聯名主題,讓更多人了解機械錶,重新愛上機械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