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今年底寬限期一過,拿房子轉增貸借出的750萬元,就得本利攤還了,算一算每個月要繳付的金額,從只還息的1萬5千元,跳升到4萬多元。」57歲的曉舟(化名)近幾年與太太進入半退休狀態,原本完全不投資的他,前2年在媒體「買債是送分題!」的不斷放送下,2023年底決定將房子轉增貸,而借出來的錢幾乎都投入債券ETF。 過寬限期 還款壓力大 如今,他手上有一百多張債券ETF,占比最高的是00725B(國泰投資級公司債),「我現在平均每月息收約2萬元,先前盤算只要本金賺超過1至2成,就把債券ETF贖回、還掉房貸,但目前帳面虧損12%。」雖然曉舟領息快2年了,但整體獲利還是負的,他現在最擔心的是,等寬限期一過,每個月還款壓力將大增,如果債券ETF價格遲遲沒有回到買進成本、又不想賠錢出脫,那麼,家裡的現金流恐怕會出現問題。 事實上,近2年不少投資人因專家吹捧或在金融銷售話術包裝下,掉入質押買債陷阱。45歲的吳醫師也是一例,他把父母的房子拿去貸款買債,投資部位超過千萬元,目前虧損7位數,直說現在不知該如何面對父母。另一位40多歲的竹科工程師更猛,計畫透過2.5倍槓桿,賺8%穩定現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