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風險分析師吳聖宇也在颱風出海後表示,由於颱風結構「沒撞山」,完整性沒有受到地形破壞,導致西半部地區的風雨感受更為強烈,這也解釋了颱風離台後,西南部仍持續受風雨摧殘的原因。吳聖宇分析,丹娜絲與去年的山陀兒颱風完全不同,所造成的損害也不一樣。

他指出,丹娜絲的生成環境與2010年的莫蘭蒂颱風較為相似,路徑比較接近2001年的奇比颱風,當年奇比颱風同樣進入台灣海峽之後北轉,造成台灣西半部14人死亡、16人失蹤的嚴重災情,並重創澎湖縣,農林漁牧損失近新台幣8億元,從專業角度看,丹娜絲的威脅模型更接近奇比而非山陀兒。
巧合的是,此次颱風也與2019年侵台的第一個颱風丹娜絲「撞名」,但二者的災害模式大不相同,6年前的丹娜絲強度不強,也未登陸,主要威脅是引進西南氣流,為南部地區帶來致災性豪雨,造成淹水災情與嚴重農損,屬於「水害」,而這次的丹娜絲則是因颱風中心直接衝擊陸地,帶來毀滅性的強風,本質上是一場「風害」。

丹娜絲颱風在台灣海峽的狹窄範圍內移動,使其最強風力得以集中,並且直接吹向西部平原,台灣西部平原是人口、農業、工業的密集區,在傳統的颱風路徑中,中央山脈能大幅減弱風力,因此西部地區的建築與防災設施,較少面對如此等級的持續強風,丹娜絲的貼近,使其破壞力最強的眼牆以長時間、近距離的方式,掃過西部這條經濟與人口走廊。
週日晚間開始,嘉義街頭大雨滂沱,風雲變色,一輛停在路上的3噸半小貨車,被吹到往後退、與另一輛大貨車相撞,整條路也不斷響起車輛的警報聲,嘉義民眾驚呼:「第一次在嘉義市區見到失控的颱風!」許多人因此無法安心入睡,就連待在室內,也覺得手機被強風吹到拿不住,房子彷彿都在搖晃。

嘉義縣農會總幹事黃貞瑜在臉書提及:「人生第一次被狂風驚醒!」嘉義市議員鄭光宏同樣發文表示:「強風爆炸強,將所有無法固定的物品都拿到室內,擔心風壓,趕緊將車庫門打開,緊閉門窗。」並以「驚心動魄颱風夜」來描述自己的心聲。嘉義市政府消防局統計,共有10位民眾被玻璃割傷或跌倒受傷,所幸送醫後均無大礙,至於確切的財產損失和災情則有待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