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年她日》投資巨大,張艾嘉笑說,電影初創時,因為資金不足,資本版圖向台灣延伸,「台灣元素」成為必要補充,導演才提議許光漢。向來不為流量妥協的張艾嘉,當時對這個名字「毫無概念」,直到面對面接觸,才懂導演的執念不是因為許光漢有流量密碼,也不是他人氣高能帶動票房,很單純地是「因為他適合」。
是不是讓人想起了同樣是張艾嘉執導的《心動》?男主角是偶像明星感更重的金城武,張艾嘉拍他從不是「放大他的帥」,而是「讓他變成那個角色」,且還要將金城武與飾演中年版的戴立忍銜接,張艾嘉的堅持一樣沒變。

於是,有了對許光漢的「破局式改造」。短髮清爽的許光漢,那股少年感最受粉絲喜愛,但張艾嘉決定那頭大眾熟悉的短髮被留長,不是為了製造話題,而是為了「剝離許光漢的標籤」。張艾嘉清楚,觀眾對紅極一時的演員向來有先入為主的偏見:「你看他短頭髮時的少年氣,大家愛的是『許光漢』,不是角色。」
造型試妝時團隊緊張,直到許光漢換上戲服、長髮垂落,「薯仔」的沉靜感透出來,眾人才鬆口氣。後來她甚至跟許光漢笑說:「我倒不習慣你短頭髮了。」許光漢妙答:「張姐,你開始得適應囉!」

張艾嘉的眼中,許光漢慢熱,「他很懂得保護自己,可是不代表他內心不想跟你做朋友,他一旦把你當朋友,或是信任你之後,他就是百分之百。我對他來講,可能像個媽媽吧!比如說他會跟我說『我當完兵要去你家吃獅子頭』之類的。」張艾嘉也會在回台北時主動遞出「劇本邀約」,找許光漢來聊聊,才敲開這位年輕演員的心扉。「他來聊劇本,從角色的內心掙扎到對表演的困惑,越聊越敞開。看得出來他也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

多年以來張艾嘉栽培過數不清的人才,而她對許光漢的關注,折射出她數十年來對台灣演員生態的憂思與堅持。她反對將「台灣演員希望」的重壓全壓在許光漢身上,直言「這是對他的傷害,也是對其他演員的忽視」。張艾嘉說,演員最好的學校就是片場,「光漢不是隨便接戲的人,希望各地的導演來找光漢時,不要一窩蜂,光漢也不要為了國際而接國際的戲,一定是角色要有挑戰性的。」提醒他「別忘記過去跑龍套、坐冷板凳的日子」,希望他靠「角色積累的厚度」走得更遠。
台灣難得出現一位能跨出國際的巨星,張艾嘉有著說不出的欣慰,「他很自愛,所以希望不要有人惡意去挑他的小毛病,去搞破壞。」張艾嘉眼中的許光漢,不只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更是台灣電影難得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