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依照2019年的法律,員工最後能拿回被拖欠的薪水,但國會預算辦公室(CBO)警告,若停擺拖太久,恐怕會影響家庭支出、地方經濟與消費力,進一步引發骨牌效應。
行政管理與預算局(OMB)已啟動應變計畫,大量「非必要」員工立即停工休假。而仍被視為「必要」的崗位,例如空管、邊境巡邏或醫療相關人員,則必須繼續上班,但在政府恢復撥款前無法領薪。
《TIME》報導指出,這次的情況與以往不同,白宮態度更加強硬,甚至已要求各機構為長期停擺可能帶來的裁員做準備。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則趁機發聲,主張「應該大舉解雇員工」,並將責任推給民主黨。
事實上,回顧2018到2019年川普第一任期內,聯邦政府曾部分停擺35天,當時約有38萬人被迫放無薪假,另有42萬人雖然得照常上班,但在停擺期間拿不到薪水,只能等政府恢復撥款後再補發。不過,那次僅是部分部門停擺,國防部和退伍軍人事務部等機構依然照常運作。
再往前看,2013年也曾發生規模龐大的全面停擺,當時約有85萬名聯邦員工被迫停工。如今,公務員再度成了政治角力下的犧牲品。
CBO提醒,上一次長達1個多月的停擺已讓美國經濟永久損失約30億美元(約新台幣913億元),這次的影響將取決於停擺時間長短,以及哪些服務仍被允許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