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介文在論壇演講時特別強調,企業如今都了解減碳的必要性,只是不知道「錢從哪來」與「技術何在」,因此今年的發展重點在於技術落地,關鍵在於積極運用氣候科技。
尤其許多產業已經面臨到減排的物理極限,節能、綠電等傳統手段的邊際效益遞減,李介文觀察,企業想減碳都減不下來,迫切需要新的解決方案。
勤業的角色因此隨之演變,利用全球Deloitte會計師事務所的資源,建立了一個名為「GreenSpace Tech」的全球氣候科技智庫,就像是一座氣候科技的軍火庫,「通常我們會扮演一個角色就是,當企業不太知道綠色科技在哪裡的時候,會幫企業去尋找。」李介文解釋。
GreenSpace Tech收錄超過400項減緩氣候變遷的轉型技術,以及77項應對極端氣候的韌性技術。每一項技術的所屬領域、發展成熟度和領導廠商等資訊,都被詳細分析。
「企業想了解有哪些技術存在、 哪些供應者有最佳解決方案,以及所要採用的減碳方法和佈局,都可以從中找到解答。」李介文以一家澳洲礦業公司為例,過去企業要評估一項新技術,團隊可能需要花3~6個月做深度研究;而勤業眾信透過資料庫,根據可行性、可擴展性和減排持久性,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成功為客戶找到10家優先技術供應商。
在台灣,李介文透露,勤業眾信曾協助台灣半導體業者規劃「燈塔工廠」,也與水泥、瓦斯等傳統產業合作,尋找低碳轉型的突破口。此外,李介文也看到台灣新創的潛力,成功幫助台灣公司的技術登錄資料庫,期待能吸引全球的目光與投資。
李介文進一步表示,淨零轉型很少能倚靠單一技術,更多時候需要的是「組合技」,企業要從數百種技術中,挑選出最適合自身情況的幾張牌,組成一套有效的減碳策略組合。
而針對有考慮海外市場的企業,李介文也建議觀察各國不同的發展重心,像是許多國家目前鎖定回收廢棄物處理,不少科技都針對零廢棄、零掩埋類型議題。
此外,環境部去年提出「加強投資綠色成長淨零產業實施方案」,由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提供100億元成立「台灣綠色成長基金」。李介文認為,資金到位將為氣候科技的發展注入強心針,「接著不外乎是如何去實踐、實踐有什麼方法可以用,剩下的就是配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