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際媒體的批評,我們正確的態度當然是「虛心受教、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國際媒體靠發行量、點閱率過活,《經濟學人》一年也就出刊52期,人家選擇台灣當封面故事,表示「台灣」是國際高度關注的關鍵詞,放了台灣可以增加銷量。在社群媒體的時代、面對中國的騷擾,任何提高台灣國際能見度的報導,都對台灣有利。
《經濟學人》批評新台幣匯率低估,當然犯了過度簡化、指鹿為馬的錯誤,一個立即且明顯的明證就是,金融市場顯然不認同新台幣匯率低估是問題,雜誌出刊、而且被大量報導後,新台幣匯率繼續溫和走貶,立刻打臉經濟學人的論述。
「低匯率、低利率」議題在台灣的財經媒體反覆討論超過30年,雙低不是「央行操控」四個字就可以解釋,以為「央行不操控」就能天下太平,更是過度天真的答案。
當今新台幣匯率與利率水平,早已與台灣產業結構、民生經濟緊密結合、互為表裡。不論是最先進的台積電、海外投資金額最大的壽險公司、傳統的鋼鐵機械成衣業、攸關民生的中油或是玉米牛肉等進口商、外加成天想著日圓匯率便宜,每年600多萬人次前往日本旅遊的上班族與退休族,所有經濟活動的參與者都在現有的匯率與利率環境下,做出經濟學上所稱最理性的安排。
《經濟學人》的編輯不了解台灣、採訪記者也未必貼近現實,一群老外坐在倫敦編輯部裡想像台灣的匯率,拿大麥克指數這個偏頗、早就被證明錯誤的指標來畫圖,如果在大英帝國時期,那可是妥妥的帝國主義霸權。如今英國經濟衰退,失業與憤怒的勞工爆發數十年來人數最多的示威抗議,連保守黨與工黨幾百年的兩黨政治都岌岌可危,《經濟學人》不再背負帝國主義霸權的原罪,編輯部的弱點也暴露在讀者眼前。面對AI新經濟的世代,倫敦總部的編輯們如何維持1843年創刊至今、182年的高度,避免傲慢的錯誤,才是他們自己最大的挑戰。
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從7月的28.8元,一路貶值到上週五的31.4三元,與日圓、韓元貶值的走勢一致,這是數十兆美元國際資金流動的市場力量,不是台灣中央銀行操控的結果。新台幣溫和回貶,有利於傳統產業,對於強勢的AI產業幾乎沒有影響,國內的物價也持穩,在穩定區間遊走的新台幣匯率,是受到大家歡迎的好現象,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