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2 06:40 臺北時間

為何「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解構台海衝突對日本的四大實質威脅

mm-logo
時事
為何「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解構台海衝突對日本的四大實質威脅
日本在台海戰事爆發的第一秒,就已喪失了置身事外的選擇權。圖片摘自防衛省海上自衛隊臉書

戰略風格/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主筆

2025年11月,日本政壇發生了戰後安保政策上最具標誌性的轉折。面對在野黨關於台海局勢的質詢,日本首相高市早苗(Sanae Takaichi)在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上語出驚人,明確表示:「若台灣遭到武力侵略,根據事態發展,這極可能構成日本行使自衛權的『存立危機事態』。」

此言一出,北京當局反應激烈。中國外交部不僅提出嚴正交涉,駐日官員更發出形同「斷交」與「制裁」的恫嚇。然而,在隨後的兩次國會答辯中,面對親中派議員與媒體的連番追問,高市早苗兩度公開拒絕撤回該言論,並強調「正視現實風險是國家元首的責任」。

這一改過去日本政府在台海問題上「模糊閃躲」的慣例。高市首相的強硬底氣,並非僅來自其鷹派立場,而是基於一個冷酷的物理現實:在2025年的地緣格局下,「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已不再是政治口號,而是日本國家生存面臨的客觀危機。

關鍵詞解讀:什麼是「存立危機事態」?

首先必須先理解高市首相口中的「存立危機事態(Survival Crisis Situation)」在法律上究竟意味著什麼。這並非中文語境中泛指的「生存危機」,而是日本 2015 年通過《和平安全法制》後,新增設的極嚴格法律定義,即「與日本關係密切的他國(如美國)遭到武力攻擊,導致日本的國家生存受到威脅,且國民權利有被徹底顛覆之虞」的狀態。

實質意涵上,這是日本啟動「集體自衛權(Collective Self-Defense)」的法律開關。在此之前,日本自衛隊只能在「重要影響事態」下提供美軍後勤支援(如加油、醫療),不能參與戰鬥。

一旦認定為「存立危機事態」,自衛隊將獲得法律授權,可以直接動用武力,例如使用神盾艦攔截射向美艦的導彈,甚至與美軍並肩作戰。

高市早苗將「台灣有事」連結至「存立危機事態」,等同於向國際社會宣告:日本已做好準備,在台海衝突中從「後勤支援者」轉變為「共同作戰者」。

那麼究竟台海戰爭對日本而言,有哪些實質上的威脅,迫使日本有軍事介入的需求?

威脅一:美軍基地與安保法制下的「自動捲入」機制

很多人誤以為日本是否參戰取決於首相的「政治決斷」,但從軍事部署與法律結構來看,日本在戰事爆發的第一秒,就已喪失了置身事外的選擇權。

(一)駐日美軍基地的「人質」效應

日本全境遍布著美軍基地,其中最關鍵的作戰力量集中在沖繩(嘉手納空軍基地、普天間基地)與九州(佐世保海軍基地)。根據華府智庫 CSIS 的兵棋推演,以及美軍現行的作戰計畫,一旦美軍決定介入台海,駐日美軍基地是不可或缺的「作戰發起點」。

換言之,如果解放軍要阻止美軍介入(A2/AD 反介入/區域拒止),最有效的手段不是在海上攻擊美軍航母,而是直接攻擊美軍的集結地與後勤中心—也就是日本領土上的美軍基地。

在台海衝突的緊急情境下,日本若拒絕美軍使用基地,等同於宣告「美日同盟解體」。圖片摘自防衛省海上自衛隊臉書
在台海衝突的緊急情境下,日本若拒絕美軍使用基地,等同於宣告「美日同盟解體」。圖片摘自防衛省海上自衛隊臉書

根據《美日地位協定》,美軍使用日本基地進行戰鬥行動雖需透過「事前協議」知會日本政府,但在台海衝突的緊急情境下,日本若拒絕美軍使用基地,等同於宣告「美日同盟解體」,這是日本戰後外交政策絕對無法承受的代價。

因此合理的推論,美軍一旦出動,日本領土(基地周邊)極高機率會遭受解放軍的飛彈攻擊(如DF-26長程地對地飛彈)。這種攻擊不分「美軍資產」或「日本領土」,客觀上將導致日本被動且自動地捲入戰爭。

(二)安保法制鎖死的法律義務

假設戰況真如前述,一旦駐日美軍基地遭到攻擊,或者美軍艦艇在日本近海與解放軍交火,這就完全符合「存立危機事態」的要件。

屆時日本自衛隊不僅有「權利」,更有「義務」履行同盟承諾。這意味著,日本無法像 1991 年波斯灣戰爭那樣僅出錢不出兵,法律與條約義務將迫使其武裝力量直接進入戰場,進行諸如反飛彈防禦或護航等作戰任務。

威脅二:經濟生命線的「窒息性」休克

如果說軍事捲入是「熱戰」的威脅,那麼經濟封鎖則是讓日本社會瞬間癱瘓的「冷戰」夢魘。日本作為島國,其經濟繁榮完全建立在「海洋貿易暢通」的基礎上。

(一)能源動脈切斷:90% 的生存焦慮

日本的能源自給率極低(約 11%),絕大部分的石油與天然氣依賴中東進口。這條被稱為日本「海上生命線(Sea Lanes of Communication, SLOC)」的航道,需經過印度洋、馬六甲海峽,穿過南海,最後經由台灣海峽或巴士海峽北上抵達日本。

根據日本防衛省與能源廳的數據,日本約有 90% 的原油進口、以及 76% 的天然氣進口,必須通過台灣周邊海域。

一旦台海爆發衝突,解放軍勢必劃設「禁航區」或進行海上封鎖,高昂的戰爭保險費與極高的被擊沈風險,將迫使所有商船停駛或繞道。

日本電視台積極討論「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圖片摘自網路
日本電視台積極討論「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圖片摘自網路

繞道印尼龍目海峽經太平洋北上,將大幅增加運輸成本與時間,導致日本國內能源價格瞬間暴漲,甚至可能因電力短缺導致工業停擺。對日本而言,台灣海峽的自由航行權,等同於其工業血液的流動權,一旦被掐斷,日本經濟將面臨窒息性休克。

(二)關鍵供應鏈崩潰:矽盾的連鎖效應

「台灣有事」在產業層面上,等同於「日本製造業有事」。日本雖然在半導體材料與設備上擁有優勢,但在先進邏輯晶片的製造上極度依賴台灣工業(如台積電)。

日本汽車工業與消費性電子產業,需要大量的高階與成熟製程晶片。雖然台積電熊本廠(JASM)已經開始運作,但這僅能緩解部分需求,核心的高階製程仍集中在台灣。

若台海戰事爆發,台灣本島的晶片產能中斷,日本的汽車生產線將面臨無晶片可用的困境,導致大規模停工、失業率飆升與出口銳減,這不只是股價下跌的問題,而是動搖日本國本的經濟災難。

威脅三:國內安全的「直接衝擊」與人道危機

除了軍事與經濟,台海衝突對日本社會安全的衝擊,將是二戰以來最嚴峻的考驗,特別是在其西南諸島(沖繩縣)。

(一)西南諸島:戰火下的第一排

日本最西端的與那國島(Yonaguni)距離台灣蘇澳僅約 110 公里,天氣好時甚至能直接看到台灣的中央山脈。石垣島、宮古島等部署有自衛隊飛彈部隊的島嶼,距離台灣也都在 200 至 300 公里範圍內。

在現代戰爭的導彈射程與電磁作戰範圍下,100 公里幾乎等同於「貼身肉搏」,一旦台海開戰,解放軍為了阻斷美日封鎖宮古海峽,極可能對這些島嶼上的雷達站、反艦飛彈陣地進行「預防性打擊」或「壓制性轟炸」。

換言之戰爭不會只停留在台灣海峽,日本的領土將直接淪為戰場,與那國島與石垣島的居民將面臨直接的生命威脅。

(二)撤僑與難民潮:崩潰的邊境管理

日本目前在台灣約有 2 萬多名長期僑民,若加上短期遊客與商務客,人數可能更多。一旦戰事預警響起,如何在短時間內將數萬名日本人從戰區撤離,是日本政府極大的難題。

更嚴峻的是「難民問題」:根據日本政府內部的模擬推演,若台灣陷入長期戰火,可能會產生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難民,地理位置最近的與那國島與石垣島,將成為難民的首選避難所。

然而這些離島的基礎設施(水、電、醫療、食物)根本無法負荷數以萬計的難民湧入。這將在日本國內引發嚴重的人道危機、治安問題以及政治動盪,甚至可能癱瘓地方政府的運作。

威脅四:領土主權的「連鎖風暴」

中國對於台海的行動,可能伴隨著對周邊海域的聯動操作。對於日本而言,最深層的恐懼在於:中國是否會利用台海衝突的混亂,一舉解決「釣魚台問題」,甚至染指「琉球地位」。

(一)釣魚台(尖閣諸島)的「順勢奪取」

釣魚台列嶼位(日本稱尖閣諸島)於台灣東北方,距離極近。在台海衝突的某些想定中,解放軍海軍會在台灣東北海域進行部署,以阻絕美日艦隊南下。

日本戰略專家擔憂,中國可能採取「趁火打劫」的策略:在宣稱對台灣進行軍事行動的同時,將釣魚台劃入作戰區域,派遣海警或民兵船「順勢」登島並建立軍事設施,造成既定事實。

屆時美日聯軍主力正忙於應對台海的高強度衝突,可能無暇或不願為了幾個無人島分兵開闢第二戰場。若日本在台海戰後發現釣魚台已被實質佔領,將是永久性的領土損失。

(二)沖繩(琉球)的政治動盪與混合戰

比武力奪島更陰險的是「認知作戰」與「法律戰」。近年來,中國學界與官方媒體開始重提「琉球地位未定論」,質疑日本對沖繩主權的合法性。

在台海衝突前夕或期間,中方極可能加大對沖繩地區的資訊戰滲透,煽動當地的反戰情緒、反基地運動,甚至鼓吹「琉球獨立」。這種從內部瓦解美日同盟根基(沖繩基地群)、製造日本國內政治分裂的手段,屬於高強度的「混合戰(Hybrid Warfare)」。高市首相之所以態度強硬,部分原因正是為了壓制這種試圖從內部撕裂日本主權的企圖。

「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是日本符合邏輯的戰略清晰宣示

綜上所述,「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絕非危言聳聽,而是基於地緣位置、同盟條約、經濟結構與領土主權這四大威脅所推導出的必然結果。

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絕非危言聳聽。示意圖/PhotoAC
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絕非危言聳聽。示意圖/PhotoAC

高市早苗首相在國會兩度拒絕撤回「存立危機」的發言,並非所謂的極右派言論,是一種戰略上的「清晰化」。日本政府已經認知到,面對台海危機,日本將被迫在「經濟夥伴(中國)」與「安全盟友(美國)」之間做出二戰以來最艱難的選擇。

但現實是,日本若選擇不介入(雖然機率極低),代價是美日同盟瓦解、海上生命線被中國掐死、地緣戰略地位淪為中國附庸;若選擇介入,雖面臨戰火,但能保住盟友與國家生存底線。

兩害相權取其輕,維護美日同盟與維持台海現狀,成為日本唯一的生存邏輯。這就是為什麼即便面對北京的恫嚇,日本首相也必須把「存立危機」這張底牌亮出來的根本原因。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台灣有事就是日本的「存立危機事態」
紀永添專欄:台灣的機場守備部隊擋得住中國空降裝甲車嗎?
陳嘉宏專欄:不能坐視國民黨急速紅統化的現象
更新時間|2025.11.23 04:3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活動期間,動態雜誌免費線上閱讀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活動期間,動態雜誌免費線上閱讀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