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執行長聞天祥在金馬獎頒獎典禮結束後,向媒體說明評審情形。劇情片及導演項目在評審時都競爭激烈,《大濛》以八比七,一票之差險勝《眾生相》,而在最佳導演項目,《眾生相》李駿碩與《地母》的張吉安,也是8比7之差,由李駿碩拿下最佳導演獎,顯示出作品在反映社會現實的複雜性上獲得了評審的青睞。
男主角項目,本來集中在《大濛》柯煒林、《好孩子》許瑞奇及《幸福之路》的張震,最後集中在柯煒林與張震身上。評審提及,柯煒林充滿創造力,他的節奏讓悲情跟喜感都能夠呈現出來,但張震在有限的篇幅裡,以他毫不誇張卻充滿韻味的表演勝出。
女主角項目,《我家的事》髙伊玲跟《地母》范冰冰呈現對決。髙伊玲在片中的每一個段落,都表現最為自然;范冰冰,則從肢體到語言,能完美呈現從極度的從容到徹底的崩潰,令人為之動容,最後范冰冰勝出。
在男配角獎項,曾敬驊以《我家的事》中的表現獲得了評審團的大多數票數。評審認為他對角色成長曲線的掌握,從叛逆到最終理解家庭,層次感豐富;尤其在對父親的對手戲中,以及在通俗劇中呈現的精準喜感,展現出演技上的大幅度進展。
最佳新演員獎則由《左撇子女孩》的馬士媛一票險勝。新導演獎項也同樣膠著,最終由《幸福之路》的Lloyd Lee CHOI,以其「正確、流暢及細膩的觀照」險勝僅一票之差的《左撇子女孩》鄒時擎。
最佳剪輯則是出現以《隱蹟之書:重寫自我》獲勝的局面,打敗了其他的劇情片入圍者。其實金馬獎也不是第一次把最佳剪輯頒給紀錄片,而雪美蓮是非常資深、傑出的剪接師,是非常厲害的。
因為金馬獎的規則是,每個獎項的贏家必須要得到最多票、還要過半,假使碰上每個入圍者的票數都沒有過半的話,就會把票數最低的先刪除;以此類推,一直到刪除到最後只剩下兩位來投票。這也就是為何本屆會有諸多獎項都是「一票之差」分勝負。再次證明了評審團嚴謹的審美標準,以及華語影壇百花齊放、競爭白熱化的現狀。
金馬獎的得獎名單,反應了一個趨勢,就是更多取材東南亞風土民情的創作靈感,讓更多電影人得以更上層樓。不管是《人生海海》飾演大馬女子奪下最佳女配角的陳雪甄,還是頭一回角逐金馬獎就拿下最佳原創歌曲的戴佩妮。不說別的,連范冰冰都要主動請纓演《地母》,尋求她演藝事業的谷底翻身,就曉得這已經是無可抵擋的趨勢。
相當諷刺的是,會有這樣的現象,當然是因為中國全面抵制金馬獎的關係,於是也導致了許多星馬地區的創作人得到注目的舞台。就像是2年前把吳慷仁送上金馬獎最佳男主角《富都青年》,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吳慷仁卯起來跑去對岸發展,真的是一個有趣的謎。因為呢,連范冰冰都要去投靠馬來西亞的張吉安,想要靠著演出《地母》,以求從演藝事業的谷底翻身,為什麼會有人想要反其道而行?!總之,這也讓人更想知道,未來還會有更多不同火花與力道,從東南亞激發而來。
今年另外一股無法忽視的趨勢,則是從歐美獨立製片崛起的力量,包括《左撇子女孩》 的鄒時擎、《柔似蜜》的傅世晏。當然《左撇子女孩》受惠於年初在奧斯卡奪下最佳導演獎西恩貝克(Sean Baker)的助力,在許多視覺形式的呈現上,確有一脈相承的風格,但故事內容卻又充滿台灣的力量。這兩部電影,其實很容易拍成灑狗血的故事、讓人看了過目即忘望,卻因為有幸跳脫傳統的敘述風格,成就了不同的結局。況且別忘了,當初李安也是從美國獨立製片界崛起的。
第62屆金馬獎得獎名單
最佳動作設計
黃泰維、陳嘉玲/《恨女的逆襲》
最佳音效
高偉晏、張凱彤、林先敏/《小蟲蟲大冒險》
最佳視覺效果
温兆銘、林韋宏、胡宏愈、傅琬婷/《96分鐘》
最佳動畫短片
《螳螂》
最佳動畫片
《世外》
最佳原著劇本
陳玉勳/《大濛》
最佳改編劇本
潘客印/《我家的事》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Charles HUMENRY/《幸福之路》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布秧〉/《地母》
最佳女配角
陳雪甄/《人生海海》
最佳剪輯
雪美蓮/《隱蹟之書:重寫自我》
終身成就獎
陳淑芳
最佳紀錄短片
《她的碎片》
最佳紀錄片
《隱蹟之書:重寫自我》
最佳美術設計
王誌成、尤麗雯/《大濛》
最佳造型設計
許力文/《大濛》
最佳男配角
曾敬驊/《我家的事》
最佳攝影
梁銘佳/《地母》
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
鍾瓊婷
最佳新演員
馬士媛/《左撇子女孩》
最佳劇情短片
《疊羅漢》
最佳新導演
Lloyd Lee CHOI/《幸福之路》
最佳導演
李駿碩/《眾生相》
最佳女主角
范冰冰/《地母》
最佳男主角
張震/《幸福之路》
最佳劇情片
《大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