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2日在白宮宣布向全球180多個國家徵收對燈關稅,台灣被課徵32%關稅,許多好奇川普政府的關稅數字究竟如何而來,美國貿易代表署昨日親揭公式,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許文泰指出,這個公式本身是沒有什麼道理的。
許文泰提到,台灣的非半導體產品要被課32%的關稅。如果真的實施了,會是對台灣非半導體的製造業的重傷害。半導體雖然豁免,但半導體不是獨立存在,也會受影響。台灣經濟這幾年看起來暢旺,事實上隱憂不少。暢旺主要是由於半導體業帶動,加上缺工問題越來越嚴重,勞動市場普遍都有加薪。非半導體的其他傳產,乃至比較「傳統」的電子業,許多都面臨來自中國產能擴張的威脅。
美國貿易代表署也出了對等關稅計算的說明,許文泰提到,其實公式很簡單,只有三項:美國對該國的相對逆差、貿易彈性(trade elasticity or import elasticity),以及關稅對於進口價格的轉嫁率(rate of passthrough)。
許文泰坦言,看到這公式,立即的反應是,這兩個參數是怎麼選的。然後仔細看說明,看到好幾篇熟悉的文章。所以,貿易代表署裡面還是有懂經濟學的人。然而這個公式本身是沒有什麼道理的。弄出這樣的公式,如果真懂經濟學的話,是不會開心的。
他提到,商品有千百種,各自的trade elasticity與passthrough rate都不一樣。但在該署的算法裡,這兩個數字對所有國家的所有商品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在美國貿易代表署的粗暴的算法裡,真正決定對等關稅跨國差異的,只有一個變數,就是相對逆差 (X-M)/M,其中X對美國對該國的出口,M是美國從該國的進口。從台灣而言,就是對美國的相對順差(X-M)/X。所以,任何能影響對美貿易順差的因素都算。
許文泰強調,台灣對美國課的關稅並不是重點,對美國課的關稅,各種計算方式,平均都不會超過3%,跟美國對台課的關稅沒有差很多。所以,把降關稅當作解套方法,完全是劃錯重點。至於台灣能不能用報復性關稅,學加拿大那樣?答案也是否定的。因為美國人永遠可以加上去。他們在上手,台灣在下手,何況國防安全還仰賴美國支援。買武器、買農產品、買天然氣,這些都是要做的。可是美國人也說了,買武器不算。
許文泰點出重點,影響台灣貿易順差的一個關鍵因素其實是央行。調整少數還算高的關稅,只是在某一些產品產生影響,但這些產品只是進口品的一小小部分,對減少順差只是杯水車薪。對匯率放手,不要沉迷於外匯存底,才能真正縮小順差。與其之後被逼在短期內讓台幣升值到美國人滿意的範圍,不如現在就著手,把對經濟的衝擊時間拉長。
最後,他認為,央行像是台灣媒體與政客不敢碰的聖杯,有種種複雜的原因在背後。呼籲是時候請央行出來面對。是時候讓大眾多看看台灣經濟學界多年來對央行的意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