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全球用戶19億
臉書問世13年,全球用戶已成長至19億,地球上平均每四人就有一個臉書帳號。如今,它已成了世上最大的新聞傳播者,不少人把川普的勝選,歸咎於競選期間臉書平台上假新聞的猖獗,臉書的影響力有多大,不言而喻。
當情況嚴重到,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總統忍不住公開埋怨,這個社群媒體上四竄的假消息,製造了「一派胡言的全面氛圍」,臉書創辦人兼執行長祖克伯的反應,卻是拚命淡化臉書影響政治的力量,說認為臉書左右了大選結果,「這想法太過瘋狂」。
近來,臉書爆發的另一個是非,是殺人直播。美國俄亥俄州隨機殺人的恐怖影像在被檢舉了兩小時後才移除,泰國父親殺害自己女嬰的畫面,更停留了24小時才下架。
這些爭議引發各界對於臉書本質、以及它該負有何種社會責任更深層的質疑。然而直到今日,臉書堅持它是「中立的科技平台」,對於網站上的內容需要承擔的責任有限。它認為,唯一的社會職責僅止於提供聯繫的管道。
但過去一年多來,這種立場越來越站不住腳,祖克伯發現,就連矽谷也加入抨擊行列,他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立場,推出一些新措施,包括和查證機構合作,試圖遏止假新聞在臉書網站散播。
長久以來,他們抗拒被稱為媒體機構,因為這表示他們可能會受到其他媒體一樣的規範約束,外界也會期待他們為公共福祉而服務-- 網路研究教授 Philip Howard
2月間,祖克伯公布了一封5700字的公開信,發表對臉書的願景,並對FB具有的影響力坦承不諱,也同意承擔責任,承諾處理他眼中的「破碎的國際社群」。
但批評者說,臉書光是起步就不夠,癥結在於他們沒有體認到一個簡單的事實:臉書是媒體公司。身為全球最大的新聞傳播者,臉書應採納反映其影響力的編輯方針。
「長久以來,他們抗拒被稱為媒體機構,因為這表示他們可能會受到其他媒體一樣的規範約束,外界也會期待他們為公共福祉而服務,」網路研究教授 Philip Howard說,「我認為,他們必須受到公評,也應該承擔一些編輯角色。」
歐洲政治人物和監理者正密切關注臉書的運作,歐盟負責數位媒體的執委Andrus Ansip今年1月間說,對於線上平台而言,近期的事件可能是「轉捩點」,如果他們不承擔更大的責任,恐怕就會冒著失去信賴的風險。
外界呼籲臉書聘請編輯負責人,或採取其他措施,讓臉書更像是傳統的媒體機構,但臉書抗拒至今,僅做了技術性微調,制止散播錯誤訊息,並付錢給查證單位,確保平台上新聞的真實性。
祖克伯絕不是個混蛋,但他也體認到,他可能開始被人看成是混帳,並想先發制人,避免走到這一步--《臉書效應》作者David Kirkpatrick
在美國大選過後數週內,臉書開始和Snopes和Politifact等查證機構聯手,之後並擴展至德國和法國,在各自的全國大選前,和《世界報》等當地媒體合作。今年3月起,臉書和德國一個公益性質的新創媒體Correctiv結盟,透過新的查證系統揪出假新聞。
Correctiv的創辦人兼總編輯David Schraven,之前在德國第三大媒體出版商豐克傳媒集團(Funke Mediengruppe)負責調查採訪報導。今年9月,德國將舉行國會大選,Schraven對於刻意散播的假新聞可能衝擊選舉結果,十分擔憂,他主動查證FB上的可疑消息,不向臉書收取費用。
Correctiv的查證流程是這樣的:用戶先舉報假新聞,一旦被檢舉後,就會出現在Correctiv需要查證的連結名單上。每則報導會依據它在臉書上的熱門程度排名(根據用戶按讚、分享或評論的次數),查證者再據此決定優先順序。
查證過後,若是假新聞,Correctiv會附上相關新聞真實報導的連結。
「兩種版本你都可以閱讀,但當你想分享時──這也是最重要的,你會接到警告,告訴你獨立的查證者認為它不值得信賴。」Schraven說。
這些新嘗試,顯然是臉書企圖迴避用戶或國會議員的反撲,例如,德國議員想對假新聞開罰。
「祖克伯絕不是個混蛋,但他也體認到,他可能開始被人看成是混帳,並想先發制人,避免走到這一步,」《臉書效應》(The Facebook Effect)作者David Kirkpatrick說。
FB股價今年飆漲30%
問題是,臉書越是監管自家平台上的內容,它讓用戶或廣告業者感到反感的風險也越高。
「臉書沒有一個人承認過他們是媒體公司,因為這對它們如何適用美國法律會有影響,」Howard教授指出,「如果他們被視為媒體,並接受別人登廣告支付費用,他們對於廣告的真實性就必須負責,也必須編列預算,提供公益廣告,就像其他媒體公司一樣。」
臉書近來捲入的道德爭議,絲毫未影響投資人的胃口,臉書的股價今年漲了30%,去年獲利高達100億美元,令人咋舌。
這個社群媒體運算邏輯的設計,是讓用戶黏著度越高越好,才能讓他們看更多廣告,如今臉書想幫用戶找到更精確的資訊來源,這恐怕未必是用戶追求的。
「商業效果為何?他願意犧牲多少營收,來解決這問題?這是他未面對的根本問題。」Kirkpatrick說。
究竟要讓用戶看到什麼樣的新聞,臉書至今仍含糊其辭,但研究科技社會效應的北卡羅來納大學副教授Zeynep Tufekci說,到頭來,臉書終究得做出決定。
「我覺得臉書嘗試彌補的這些措施都只是表面功夫,他們傾向讓其他機構承擔成本,為什麼大眾需要負擔查證消息的費用?」Howard教授質疑。
但德國查證機構Correctiv的老闆Schraven堅持,他和臉書不會有財務上的往來。「如果臉書開始付我們錢,你就開始依賴它了,處於這種局面,他們可以下指導棋,但是如果你是查證機構,你必須獨立作業。」
參考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