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我們公正,但「沒有」強調客觀。我們「堅持」所有的書,都是主觀的選擇。這份書單,代表選書人組合結構的結果。我們不準備假裝自己沒有主張,在一本好書該具備的基礎(例如文字功底、觀點的選擇、訊息的量與質)之外,所有的選擇都是我們個人個性的彰顯、品味偏好以及見識所及。這份名單,絕對是主觀的呈現,是評審意志的貫徹,我們不以書評送花籃,倒也不致於送花圈,我們希望它是帶刺的荊冠,痛而榮耀著。
如果你願意相信我們,認同我們的品味,相信傅月庵,相信黃宗潔,相信盧郁佳,相信陳栢青,以及曾參與草創歲月的賴香吟,那麼這份漂亮的名單便是我們一整年馬拉松式閱讀下來的統整,我們為這份名單掛保證,也為這份名單驕傲,我們為自己的言論和品味負責,但我們也聆聽別人的聲音。如果你信賴我們,那麼這份書單提供一份市場上面對文學與人文類書籍時,最低數目可供參考的選擇,你可以以它為基礎,添加更多好看的書目。它是這一年我們閱讀的鏡子,是我們的黃金體驗,也希望成為你的窗,透過它,看見全新的世界。
選書過程
有必要交代「鏡週刊年度好書」的選書過程。
本計畫於2016年11月開始推動,每個月由4名選書人各自選出1本書進行評論,而以3個月為1季,又各列出至少3本書作為本季遺珠。如此運作12個月,每本入選的書均擁有2,500字以上的書評,縱然列名遺珠,也會有300到近千字的短評。這些書便組成「年度好書」的初選陣容,選書人於複審時於這份初選書單上圈選,而後於決審會議上進行最後交鋒。
和其他選書機制不同的是,選書人在初選階段獨立選書而後報告,並非透過分派或協調,於是初選名單擁有更多自由與可能性,那正是我們之所以強調「主觀」,一切端賴選書者的專業與品味。此外,由初選而至最後結果,這4位選書人始終參與其中,所以我們非常清楚的知道,我們想要的是什麼。
選書標準與與書評準則
鏡週刊年度好書分為華文創作類與翻譯類。所入選書目均為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以前所出版。華文類共計有19本進入決審。翻譯類則有26本。決審會議於12月4 日假鏡週刊會議室舉行。
4位選書人首先自陳選書標準與書評方式。傅月庵以為自己的書評「寫人多於寫書」、「談的是一本書的形成,能見其中編輯、作者背景與成長。寫該書作者多,旁集周邊,寫書則提精要。」讓讀者進入該書世界才是重點。
黃宗潔則提出自己選書標準是「避開熱門區的選書,不錦上添花,而更在意『很快會被錯過的書』,如題材上不討喜的,不好談的、容易被跳過的。」而於書評撰寫上「試圖把脈絡與系譜介紹出來」,能夠由一本書拉出更多本書。
「我的選書傾向於問題導向,看他怎麼解釋當代社會與文化。」盧郁佳提到:「書評做的較多的是解釋,書店負責的是選擇。書評透過解釋,讓書進入社會,擺脫既往角度,給我們解決問題的視野,這能讓這本書扎根,而不被龐大的出版流量沖走。」
「我想要找有趣的東西。想要看這些書能帶我去哪裡?」陳栢青則以「開拓視界」為著眼點,撰寫書評時則務使「文學書文化化」「文化本土化」,選了文學書,會試圖與此刻的時空與文化對話,而選了文化社科類,則使它進入本土經驗中,看它帶我們去了哪裡?能讓我們看到什麼?
華文創作類決審側記
恭喜入選的好書,其優異處詳見各書評論。礙於本文文長限制,我反而希望能記錄過程,與摘錄那些「進入複審卻未在決審出線」的作品被爭取的一瞬間,還有會議中發生爭議的時刻。
華文創作類決審會議上,金宇澄散文《我們並不知道》、房慧真報導文學《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與黃崇凱小說《文藝春秋》率先獲得高票支持,之後陳栢青為紀大偉《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拉票,黃宗潔替蕭寒主編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爭取,以上5本均在第一輪便進入年度好書名單中。
最大爭議發生於《舒蘭河上:台北水路踏查》。陳栢青認為《舒》一書順位應該延後,該書資料翔實,硬橋硬馬,但以文學性而言,長篇累牘,枝蕪雜蔓,且文字筆法並無靈氣,擬似某文壇前輩太深。而其他評審則以為「不該以文學類觀之,應該歸入人文類,以非文學類觀之」、「被編輯放在傳統小說散文思路,但該書的閱讀方式不該是讀者於咖啡館中閱讀,而是應該走到戶外,跟著它走」、「是台北這幾年最好的水路踏查。不是文字書,而是地圖」。而終以3票比1票入選。
投票進入第二輪,還有4本書能入選。傅月庵為林立青《做工的人》和朱和之《逐鹿之海:一六六一台灣之戰》拉票,以為《做工的人》「作為作者第一本書,筆法扎實。並為我們這個時代擴充了寫作的層面。」而《逐鹿之海:一六六一台灣之戰》則「無疑是今年最精彩的歷史小說」。
我以為會議中最動人時刻,莫過盧郁佳力陳林奕含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和蔣亞妮散文《寫你》需要入選:「我們現在的文學世界就是個有道理的世界。但它沒辦法逼視不合理,不該存在的經驗。這兩部作品不在過去眼界中,是和過去道理相衝突、有所冒犯的。他們展現是不合道理,超自然底世界的經驗,正因為有作者將此納入文學世界,構成問題意識的起點,之後自會有後繼者擴充他,回應他。」
翻譯類評審側記
翻譯類入選數目多。傅月庵於進行初始便強調內容重於形式,他反而希望能看到一本漫畫入選,他所推薦的便是艾堤安‧達文多所繪的《無知者:漫畫家與釀酒師為彼此啟蒙的故事》。敘事透過圖像被解放了,知識卻未稀釋。《無知者:漫畫家與釀酒師為彼此啟蒙的故事》遂與凱蒂‧洛芙寫藝術家之死讓人屏氣凝神的《不要靜靜走入長夜:大藝術家如何面對死亡,在死亡之中度過日常》、馬修‧戴斯蒙追求居住正義的社會學著作《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和胡安‧加百列‧瓦斯奎茲長篇小說《聽見墜落之聲》進入年度好書首輪名單中。
外文書進入各自拉票階段,在未入選的書目中,傅月庵強調《此生如鴿: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的40個人生片羽》之精彩,「作者愛講又會講。內幕重重,又總能直指門道所在」,是「真正大師之作」,陳栢青為《髒血:塔斯基吉梅毒實驗》拉票,「在黑人身上舉行大規模梅毒實驗,不積極治療,反而以此作為觀察機會,『旁觀他人之痛苦』,我們看見『道德的曖昧性』可以變成多大的罪惡,於是有了一個『從不該發生的事情,變成沒有挽救的事』之故事,這樣的故事,在台灣依然可能發生。」
黃宗潔談蘇珊.索瑟德的《只要活著:長崎原爆倖存者的生命故事》,則以為該書「呈現活著本身的痛。那股痛感瀰漫全書,使人讀之由頭到尾幾乎無法呼吸。這是一本非文學寫作,但所呈現出戰爭暴力之衝擊,卻力透紙背。且不只此,更寫出少有人談的『倖存者之罪』──原爆的倖存者竟覺得自己活著是一種罪,『為何是我活下來』──此中諸般開展與細緻處令人深思。」
盧郁佳從《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開始談:「這是今年的關鍵字,無論『情緒勒索』、創傷、經歷恐懼,這和《在一起孤獨》或是《追逐尖叫》其實都涉及同一個主題,你也可以說,《紐約客故事集II:私房話》就是《樂園的復歸》的另一種解讀,愛情就是沒辦法在婚姻中持續,那怎麼辦呢?第一個你偷吃,要不然你就離婚,而這就是《紐約客故事集II:私房話》所有的故事。這讓家庭破碎、讓孩子孤單,這些選擇都不完美,《紐約客故事集II:私房話》讓你看到最深刻的內在,而《樂園的復歸》試圖提出解答:『不要嫉妒就沒事』。」
第二輪得票按照票數多寡,遂又有克里斯多福・萊恩和卡西爾達・潔莎的《樂園的復歸》、班‧方登《與切.格瓦拉的短暫相遇》、雪莉‧特克《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約翰・維揚《復仇與求生:一隻老虎的反擊一場人類的生存戰爭》、埃洛‧莫里斯《所信即所見:觀看之道,論攝影的神祕現象》、與約翰‧海利《追逐尖叫:橫跨9國、1000個日子的追蹤,找到成癮的根源,以及失控也能重來的人生》入選。
餘響
決審會議上有些片刻讓我深思。傅月庵慨嘆:「我們受開卷影響太深了。」無論我們日常選書的標準還有討論呈現,或多或少都會想,「開卷怎麼做」?這提問的背後意思倒不是,「要一反開卷的方法」,反而是,「我們該怎麼做」?
而我則在想,在這個年頭,選好書以為是作功德,根本是觀音了,但這觀音,對一些人而言,是《血觀音》,電影《血觀音》的台詞說:「我是為你好。」可部分受眾不能滿足於「好」,他們還想問的是:「所以,什麼是『好』書?」、「誰說了算『好』?」、「為誰『好』?」。終究,我們想要好,又不能滿足於好,怎麼辦呢?一切還是要回到,我們只能聽從自己的聲音,並把一切理由用一篇又一篇書評的方式告訴你。由你加入判斷。
黃宗潔則觀察到,選書或評論往往先被「議題」打動,也以「議題」判斷優劣,如何凝視議題又不被議題綁架也是一個課題。
盧郁佳提到決審會議上面對票選時,「對人文之急迫感,經常壓倒對文本的感性成分」,該如何平衡?
我自己則認為,針對鏡週刊年度選書,相較於外文書大量入選,華文書僅僅只有19本。那是因為,我們選書時以1個月文學類,1個月文化類為基準,而非以語言為選擇,於是當年底以華文創作與翻譯作為分類時,便出現翻譯類遍地珠璣,而華文書在有限中抉擇的現象。這裡出現一個結構的斷層。
鏡週刊年度好書的名單出爐了,但這不是塵埃落定,閱讀應該由此開始疊加。在此,想再次跟所有的創作者與出版社致意。這一年,你們辛苦了。完成這份名單的,不是我們,而是你們。謹在此向所有人推薦。
「2017鏡週刊十大好書」入圍書籍名單
【華文創作類】(共19本)
- 《以我為器》,李欣倫著,木馬
(以上10本為華文創作類十大好書)
-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林奕含著,游擊文化
- 《皮囊》,蔡崇達著,新經典
- 《寫你》,蔣亞妮著,印刻
- 《逐鹿之海:一六六一台灣之戰》,朱和之著,印刻
(以上9本為華文創作類入圍好書)
【翻譯類】(共26本)
- 《聽見墜落之聲》,胡安‧加百列‧瓦斯奎茲著,新經典
(以上10本為翻譯類十大好書)
- 《故道:以足為度的旅程》,羅伯特‧麥克法倫著,大家
(以上16本為翻譯類入圍好書)
本文作者─陳栢青
1983年台中生。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畢業。曾獲全球華人青年文學獎、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台灣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作品曾入選《青年散文作家作品集:中英對照台灣文學選集》、《兩岸新銳作家精品集》,並多次入選《九歌年度散文選》。獲《聯合文學》雜誌譽為「台灣四十歲以下最值得期待的小說家」。曾以筆名葉覆鹿出版小說《小城市》,以此獲九歌兩百萬文學獎榮譽獎、第三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銀獎。另著有散文集《Mr. Adult 大人先生》(寶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