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良師益友第一位自然是張小燕,卜學亮出道30年都是同一個老闆,有張小燕在前面領路能有什麼差錯?
「大家都知道小燕姐不遲到,其實工作前一天她也不聚會,因為要做功課。她給人信賴感,會保護藝人,這麼多年,我當然有過低潮,還好都有她鼓勵我。」卜學亮還開玩笑說張小燕就像媽祖,他和黃子佼就是她旁邊的千里眼、順風耳,跟定她了。
跟金士傑上了200堂課
第二位良師益友則是金士傑。卜學亮形容自己:「我喜歡給自己挑戰,人生才會更積極。」他最初開始演舞台劇,是因為想提升演藝圈地位,當時還要放掉手上的節目才能抽出空,但除了壓力和疲憊,他沒在舞台上找到成就感。
2009年卜學亮演《步步驚笑》時,金士傑給建議他沒太理會,心裡暗想:「這我也不見得比你差吧?」直到兩年後兩人再合作《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時,卜學亮彷彿重新認識舞台劇,發現許多以前沒能體會的樂趣,才了解為什麼有些觀眾看到金士傑的名字就會買票。
「他凡事仔細,會先上台看看走位,測試音效看看最後一排觀眾聽不聽得到?連他只是錄音配我的獨角戲,也一定要先看我的表演、我的神情,才決定他要用什麼語氣去錄。」
再一次合作,金士傑給的建議他照單全收,也不能不服,觀眾對他的好評,大半來自金士傑的提點。《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這台戲跑了許多地方,演了8年兩百多場,每次演完兩人還可以討論、精進,卜學亮終於知道舞台劇的魔力,「我和金老師偶爾會喝點小酒,討論舞台劇也討論人生,8年下來我就超越金老師的其他酒友啦。」
工作中找樂趣再進階
縱橫影壇超過60年的曾江,曾說抽空演齣舞台劇,是對自己的再進修。卜學亮覺得觀眾和演出者常被舞台劇潛移默化,因為在同一空間呼吸著相同空氣,每位觀眾帶著身體裡的能量而來,眼看著戲、心可能飛出去與生活有了連結,也許不是當下,是出去搭公車想到了什麼,是一句台詞或自己的一段時期,也許讓他出去打電話給最重要的人,或回去給家人一個擁抱。
卜學亮在路上偶爾會碰到觀眾跑來和他打招呼,說看了他什麼戲,不是粉絲也沒要求合照,但那種交會過的感動,久久不散。「觀眾好像是舞台劇的導演,能決定要把眼光放在誰的身上?我常開玩笑請觀眾來看第二遍,因為第一遍他可能盯著金老師看,第二遍可以分一點目光給我。」
一齣好戲對觀眾有影響,對演出者又何嘗不是?《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對卜學亮更是意義重大,他等於貼近金士傑8年、上了兩百多堂的課!「誰像我這麼幸運啊?」這8年來也不只卜學亮在學習,金士傑自人夫進階當了爸爸,兩人除了工作也有生活上交流,有著互相鼓勵影響的緣份。
我們大都是為了錢而工作,卜學亮則有一種在工作中找樂趣、找再進階刺激的精神。其實工作除了明明白白的獲得,還有更多的是默默的影響,從《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到《吻我吧娜娜》,卜學亮更喜歡現在的自己,不再毛躁、懂得放過和原諒,然後量力而為(年紀不小)的繼續挑戰自己。
★鏡週刊關心您:未滿18歲禁止飲酒,飲酒過量害人害己,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