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面空間很小,只能放3、5張桌子。但外面紅磚路上每天都坐滿十幾、二十桌。生意太好了!每天就拚命揉麵、擀麵…那時候也沒有流理台啊,就幾個小火爐,夏天真是熱得…」張敦敏的家族在大陸是大戶人家,「我父親、伯父在北伐時期都是當官的,我小時候到處跟著看戲,哪裡需要擀麵…後來共匪來了就不一樣囉。」經歷過大時代的好與壞,當年的小少爺加入部隊、來到台灣,為維生、養家,躬著身在小灶裡揮汗打拚,並不覺得苦。「我們傘兵都經過嚴格訓練,可以頂得住。做這種小生意,最重要就是要耐得住性子。」
【北平半畝園二】賣三樣東西天天大排長龍 兒女靠這生意出國留學
北平半畝園原址在仁愛路圓環一處鐵皮屋,現已大樓林立。第一代老老闆張敦敏回憶當初:「我的堂兄弟一個幹記者、一個當文官,我賣餅…」他有些遺憾地自嘲。但終究他靠著這間小館子養家,還有能力把兒女都送出國了…
鐵皮屋時期的半畝園裡,張敦敏負責揉麵、擀麵、削麵,另二同袍一個煎餡餅,一個做外場,「我們就只賣三樣東西,餡餅、炸醬麵、綠豆稀飯,喔,還有一個羊雜湯。光這麼簡單的幾樣,就一直很好…」後來房東不租了,說要改建大樓,3人也就乾脆和平拆夥。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