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歲的馬洛里,過去一年來很多時間都在海外旅行--從西班牙、保加利亞、愛沙尼亞、到印度--接受訪問和參加研討會。他總是談笑風生,反覆談到他對希區考克和法國鬥牛犬的熱愛。在巴西聖保羅網路作家的聚會上,他不預期的現身甚至引來粉絲的瘋狂尖叫。
去年9月份在紐西蘭的基督城,他出席了當地的文學季活動。當日活動原本的來賓分成兩組進行輕鬆的辯論,現場頗為歡樂。
輪到馬洛里說話時,他宣布要「不按腳本」分享一點個人的經驗。他說自己曾經為了緩解憂鬱症的症狀接受過ECT(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電痙攣休克療法),每周三次為期一兩個月。他並且說到現在他仍每年接受一次ECT。原本嬉鬧的氣氛為之一變,現場的人轉而對馬洛里表達關心和支持。
據《紐約客》記者帕克的說法,馬洛里在許多場合都提到過類似情況。他在小說出版後不久,在科羅拉多的演說裡說到自己「曾求助於催眠療法、電痙攣休克療法、氯胺酮(K他命)療法、以及購物療法」。馬洛里的語調機智幽默而帶著自謔,用看似輕鬆、平淡的方式訴說自己精神和身體的苦難,無形中也拉近了讀者和作者的關係。
馬洛里在紐西蘭也提到另一個趣事,他說他承認自己外貌出眾,「馬馬虎虎看算是馬馬虎虎的帥」(semi-fit to be viewed by the semi-naked eye)。他說這段話是他去中國旅行時,寄宿家庭的屋主跟他說的。不過兩個星期之後,他又重提了這段趣事,只不過寄宿家庭的屋主這次變成了日本人。
講話加油添醋也許不算太嚴重的事,畢竟馬洛里原本就是說故事的人。
但是,馬洛里在科羅拉多的演講似乎有點過了頭。因為他說他從2009年到2012年在倫敦的小布朗出版社(Little, Brown)工作時,《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以假名投稿的驚悚小說《杜鵑的呼喚》是在他的推薦下出版的。他還說他曾在牛津大學教書,在這之前他先取得了牛津的博士學位。
可惜這些事都不是真的。在《紐約客》的調查報導中,調查記者帕克訪問了諸多馬洛里的親友、老師、同學、同事,發現馬洛里有一連串假冒、說謊的個人史。他杜撰個人的聳動人生故事,似乎要更早於正式投入寫小說的職業。
參考資料:New Yorker, Guardian , Vox